b站,殘片(48分鐘),1926年,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導演史東山,編劇朱瘦菊,攝影周詩穆、餘省三。非常精彩,家庭倫理題材的教化性固然有其囤于倫理宣教而輕視覺表達的弊端,但在本片而言是處理的非常好的。
過着富裕生活的女兒回娘家一段:以細節表達(坐下時擦了下闆凳,仍覺髒而将手作帕墊子)反映出其與出生家庭的區隔,極力呈現貧富、階級差異,女兒、母親和兒媳三人關系的刻畫将家庭矛盾顯露無疑。
母親角色:代表傳統女性所具有的隐忍(面對丈夫酗酒家暴、女兒待其刻薄、兒子無情搜刮,仍以養育子女、維護家庭和諧為重),其悲劇性命運形成對于片名(兒孫福)的諷刺,也含有創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及對傳統女性(母親)的感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子女不孝是為傳統所唾棄,母親在臨逝之餘仍行家庭調解之責着時使人更感悲痛與歎息。又想起《呼喊與細語》中的類似情景(盡管不是兩代關系),在現代化發展迅速的中國,家庭單位的漸趨瓦解,兩代關系的觀念隔閡之重亦附于此,常說從傳統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往往隻是嘴上說說……
母親回憶起孩子走時一段,送别之景真可謂觸動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