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
由于看前對此片毫無了解,隻是抱着朝聖的心态來看,始終以為是創新的炫技之作或美國式的。開始對于快節奏、高密度的内容難以消化,非線性多層級叙事下情節理解都很困難,設計感十足的形式主義視聽語言更是雲裡霧裡了。
此外,因為該死的網絡卡頓、投影儀延遲和字幕的問題,觀感極差!前半段就在淩亂的狀态下度過。
好在看到一半後,解決了設備問題,立馬就入戲了,仿佛穿過了迷霧。
突然理解了一個人如何在中途迷失,在死前孤獨無助,走馬燈地回首過往的欲望、自私冷漠…扒開那些絢爛的粉塵,廢墟下的rosebud。
追溯一個逝者的譜系,就像在盛大的廢墟中尋找吉光片羽。這種拼圖式的記憶考古讓人聯想起《野草莓》、《薄荷糖》…一層層揭開面紗,走近人物的内心。
關于主題又大可以分析,隻點出個人的零星感觸:
個體活生生的真實經曆和冷冰冰的生平簡曆的張力-生命體驗的不可化約。
人格和人設的張力-在媒體時代更為加劇
不可靠叙事-羅生門式的記憶考古
空間-猶如盜夢空間中的空曠囚牢
創傷-精神分析的電影化
現代性結構中,無論是《燃燒》或《薄荷糖》這樣的小人物還是本片中的名貴,都免不了孤獨寂寞,憤怒無處發洩。
此外還有一些符号可以分析,rosebud是核心一例。可以是童年創傷,可以是童年記憶的物質印記,可以是母愛的替代品,可以是淪喪的童真…
如塔可夫斯基所說,“象征隻有在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意義上,通過隐秘的(祭神與巫術)言說,表達出暗示與語詞表層無法傳達的内涵時,才是真正的象征。它有多個面孔、多重意義,永遠潛藏在最深處。它有如晶體,構造有序。它甚至如同某種單細胞生物,有别于複合的,可隐喻、諷喻、比喻……象征無法言說,不可解釋,面對它的整體感,我們隻會覺得無助。”
簡直是翻版的《史高治》-我的童年回憶,馬上去重溫。
圍繞着懸疑和謎:某個地點和單詞,穆赫蘭道
真的是母題式的經典,如同無窮的礦藏,也能看到後來者源源不斷的影子。《迷魂記》中的欲望操控,,《盜夢空間》裡被自己構建的龐大城市所困的夫妻,《穆赫蘭道》中真幻交織和謎題(單詞,地點),《羅生門》式的多視角不可靠叙事,《抛掉書本》結尾的演員自述,視聽語言有更多模仿者…
好的電影猶如一塊晶體,一定是可以多層次感受、理解和解讀的,因此看多少遍都會有新的想法。(拉一部好片強于看百部爛片)
這次初看幾乎沒有關注到視聽語言,再加上對電影史所知無幾,僅僅被那股情感力量所感染。在知悉了情節後,馬上準備二刷,再次走入凱恩的人生一探廢墟。
2025.3.28
《公民凱恩》初看觀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銀幕二刷《薄荷糖》-簡評
A一刷8.5/8.6,二刷基本維持。上次看很有感觸,但緣于不了解曆史背景不明就裡,中途不夠專注,這次一樣中途犯困。初看已經是四個多月前了,當初隻看了個皮毛就開始六經注我長篇大論。本次抱着朝聖也是重估的态度而來,大銀幕重溫沒想到更為震 ...
觀感
B第一部戈達爾後期作品。暫且打三星,無法理解隻能感受。(說出來的都是nothing)無法感受那就不分析了。整體上比較清奇,很有實驗性。論文電影a study。黑幕和分屏,内在和外在聲音的交織,(回音)多聲軌的運用是最大特點。畫外音究 ...
觀感
A-8.3後半程略困,整體觀感好過于《日月無光》。文思泉湧,散文電影堪稱思想和情感的雙重盛宴。沒有《日月無光》那麼零散與飄逸,更能代入其中去感受,而非将畫面作為客觀對象看待。低劣簡易的動畫和特效成為輔佐性的,插入反身性的自嘲,以及鍊 ...
簡評
B+8.0/8.1久仰,第一部吳宇森。香港警匪片的一個成功範本,模闆出來的東西上限在那,畢竟本片還是做到了上乘。實際上也是美國黑幫片、西部片……種種好萊塢模式的本土化移植。多少被感動了,選擇相信這場夢-好萊塢的神話。要承認作為現實之 ...
觀感
B7.8新浪潮低成本實景拍攝的短片,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很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意義。1(讓杜歇) 經典而平淡的法國情人故事 7.42(讓魯什)北站 精煉的短片,從愛到恨沖突燃燒,城市的黑暗傳說。 8.3了解後更愛還是無感 情感計謀更可氣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