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整部電影最大的諷刺是功名利祿不因德才兼備,最大的悲哀是蹉跎半生仍是平庸之輩。

豆瓣整活:

...

...

相關鍊接僞造了一本“不存在的”好書

如果不是了解到這部電影是改編于美國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我一定會懷疑電影創作過程中有影射韓寒父親“代筆創作”的意思。

...

關于韓寒“代筆門”風波至今仍有争議。(ps:我個人傾向于支持韓寒原創,方舟子這個人也是很難評的……)

在電影中也借許思思(許恩怡飾演)之口,說出了韓寒在《後會無期》中那句被用爛了的話——“喜歡是放肆,但愛是克制。”

可以推測,電影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後會無期》上映之後,而許思思很有可能是韓寒的仰慕者,是一個有着文學向往,文藝追求的學生。所以後來她發現馬墨(郭麒麟飾演)的“文學内涵”後,對馬墨的态度轉變也就不難想象。

...

馬墨學習成績不好,喜歡許思思。在學校最經常做的事,就是拿着手機不分場合地偷拍許思思。一次爬樓偷拍的時候,失足摔下了樓,陷入昏迷。

馬墨的父親馬寅波(于和偉飾演)是一個語文老師,天天督促馬墨閱讀文學著作,希望兒子可以得到文學熏陶,但馬墨油鹽不進。另一方面,馬寅波多年以來堅持文學創作,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出版的一天。

...

兒子墜樓昏迷了,還被同學老師廣泛議論成流氓的形象。馬寅波大筆一揮,給兒子僞造了一份遺書,然後馬墨搖身一變,在同學老師心目中的形象變成了“遺世獨立的文學青年”,墜樓也被渲染成了自殺。

馬墨火了,馬寅波借着兒子的名義終于成功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少年的你去哪裡了》,銷量達到一百萬本。

...

馬寅波看到了自己作品大發光芒的希望,準備再接再厲,再出新作,盡管作品是頂着兒子馬墨的名字。

但這時馬墨突然醒了,馬墨母親潘冬妮(倪虹潔飾演)不願意繼續這樣的謊言,讓馬墨宣布了封筆的消息。

...

沒有兒子“光環”加持的馬寅波,不得不自費出版了作品《歸來仍是少年》,結果他的作品無人問津。

馬寅波失望透頂了,哪怕他跑到所有人的面前,去說明前後兩本書都是他一人創作,也沒有一個人相信他。他在衆目睽睽之下,被人恥笑“斯文掃地”。

...

苦悶至極的馬寅波跑上了樓頂,意外救了準備跳樓的瑪麗蘇作家傑西卡(劉美含飾演),自己卻墜下了樓頂。

在醫院醒來的馬寅波又重新看見了那些蜂擁而至的老師同學和媒體記者,他被贊許成為了“有社會擔當的優秀教師”。好像那個不久前被罵“馬斯文”“馬掃地”的人不是他,好像他這次終于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光環加持”了……但他在妻子和兒子的掩護下,選擇了逃離。

...

一個留級且行為不軌的學生,突然就被周圍所有人認可了,并且推崇備至。隻是因為他好像擁有不為外人所知的獨特靈魂,一個天才少年憂郁自殺的故事就這樣創造了出來。

馬寅波的作品有水平嗎?大概是有點,但不多。為什麼作品以馬墨的名字出版可以暢銷,而用馬寅波的名字出版卻不可以?這裡蘊含的真相就是營銷,好的營銷就是講好一個故事。人們喜歡天才少年憂郁自殺的故事,所以馬墨火了。

...

《二手傑作》想要叙說的故事并不複雜,肉眼可見的荒唐可笑和尖酸刻薄的辛辣諷刺。

老師同學的趨炎附勢,媒體的跟風追捧,出版社的“回車鍵”和“字大行稀”,都是赤裸裸的諷刺……

抛開這些諷刺,馬寅波斯文掃地的時候,我瞥見了一絲悲涼。這種悲涼,我在孔乙己的身上見到過。誠然很多人對孔乙己的評價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都是反映時代悲劇之類的看法,但他那句“讀書人的事能叫偷嗎”何嘗不是一種悲涼?是一種“讀盡詩書也枉然”的悲涼。

一個閱讀愛好者,一個熱心于寫作的讀書人,誰不曾有過自己的文字跨越時間長河的夢想?為什麼那麼多文藝青年喜歡韓寒?因為他年少成名,肆意張狂,實現了不知多少人觸不可及的文藝夢。

馬寅波談文人風骨,自稱寫作三十年,卻沒有得到過任何認可。家裡,學校,出版社,都無一例外認為他是一個失敗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出版了《歸來仍是少年》,自己買完了所有,堆在倉庫裡。他用火點燃了一本又一本。

...

哪怕别人再怎麼嗤之以鼻,作品在創作者的眼裡也是精心呵護的孩子。很難去想象馬寅波親手燒毀自己書籍時的心灰意冷。馬寅波不是特例,有多少創作者也像他一樣,筆耕不辍,仍是寂寂無名。

歸來仍是少年,大概是馬寅波對自己三十年耕耘的期待。他希望“少年成名”對于剛剛過完五十歲生日的自己還不算太完。可是,他還是失敗了。

後來,馬寅波在樓頂黑闆寫下了六個字“人生”“虛榮”“認知”,在勸說傑西卡的過程中與自己和解了,也得到了一絲釋然。他知道自己或許隻是芸芸衆生,人生永遠不可能超脫于凡塵,過往的虛榮隻是因為不願意去清晰地認知自己。

馬寅波墜下樓的時候,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歌曲響起:“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裡浮沉……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人,你還見過多少人。像我這樣庸俗的人,從不喜歡裝深沉,怎麼偶爾聽到老歌時,忽然也晃了神……”

真的是太應景了。馬寅波墜樓的片段,從驚恐,到釋然的眼中帶淚……于和偉老師演技真沒得說的~~~

整部電影最大的諷刺是功名利祿不因德才兼備,最大的悲哀是蹉跎半生仍是平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