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自诩自己是一位高傲的文藝青年,熱愛電影和書籍,它們帶給我快樂的同時也給了我一種優越感,讓我覺得自己與衆不同,可是,後來我發現沒了可以真心去愛或者被愛,原來再獨到高級的思想,高深的電影和書籍都不能讓我得到“愛”,隻能讓我坦然地接受不被愛。

...

後記給了我很不一樣的感覺,就好像尤利娅在用别人的背景講述自己的故事,整部整部電影就是她的一本小說。我感覺此時我有很多話想說,卻又感覺說不清楚。電影帶來的迷茫以及未來人生的不定讓我有些錯愕。電影所表達的情感很平淡,可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感,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精力和感受,也會有不同的情感,四十多歲的男人想結婚,想要孩子,想擁有一個家,可二十多歲的女人想要盡情歡樂,“害怕”小孩,直到一段感情所謂的新鮮感過去,便會“出軌”。出軌這個詞在大衆印象裡可以說是不道德的代名詞,可是電影卻讓我感到有時“出軌”也是必要的。感情同樣存在中年危機,它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是不可以系統性的去闡述的,沒感情了就是沒有了,“出軌”便也變得可以理解。

...

尤利娅的形象不是典型的,卻是大衆的,在當今這個me too的時代,社會高速發展,一切都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機會和選擇,越來越自由,可唯一不變的,就是迷茫,每個人都會迷茫,想要改變卻又無可奈何。尤利娅會幻想暫停時間的超能力與埃德文相見。此時她很開心。面帶笑容,跑在暫停時間的街道上。

...

“我現在開始回憶過去的東西,這不是懷舊,而是因為我沒有未來,是我對死亡的恐懼。”這是阿塞爾癌症晚期說的一段話,有的人面對病魔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的人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活,可卻獲得了久違的快樂。尤利娅最後懷孕,孩子意外流失,可她卻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份意外,反而成了真正的放松。學生時代,為了配得上自己優秀生的身份而選擇了學醫,又轉向心理學,随後愛上攝影,最後隻是在書店打工,她的生活是糟糕的,她的家庭是糟糕的,她的感情是糟糕的,可她,絕對不是這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無論它是糟糕的還是美好的,它都不是完美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欣然接受它,做真正的自己,即使是一位十七歲的高中生,也會有他自己的迷茫和糟糕。對!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