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殺戮》:戰争與創傷

,時長00:55

紀錄片《遠程殺戮》預告片

影片簡介

根據調查新聞局的統計,從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的五年間,無人機襲擊導緻了300至909名阿富汗平民無辜死亡。

紀錄片《遠程殺戮》通過缜密的線索與獨家的渠道采訪了空襲遇難者家屬、遇襲平民、美軍“吹哨人”、科技巨頭前員工、NGO調查者,抽絲剝繭,講述了無人機空襲背後不為人知的隐秘故事,用事實展現了美軍在阿富汗造成的人間悲劇。全片從美軍“吹哨人”——前無人機駕駛員的獨特視角入手,還原了現代戰争中遠程殺戮的殘酷無情,這不僅對阿富汗無辜平民産生了巨大威脅,同時也對美軍作戰人員造成了永久的内心創傷(PTSD)。影片高潮部分,通過巧妙設計的美軍駕駛員與阿富汗無人機空襲截肢平民隔空對話橋段,深入剖析了阿富汗戰争的深刻影響:美國基于自己的政治企圖入侵阿富汗,帶來的20年戰争,給參戰各方都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傷口。

According to 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drone strikes killed between 300 and 909 Afghan civilians in the five years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20.

With drone strikes, the U.S. Military promised it could take out its enemies with minimal harm to innocent bystanders. “Remote Killing” shows the countless human tragedies that resulted anyway. Its painstaking investigation includes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victims’ families, civilians who were wrongly attacked, and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s.

The documentary starts with an American soldier who became a whistleblower and unveiled how modern warfare has gone remote but remains ruthless — putting civilians in the line of fire and causing trauma in soldiers themselves.

The film’s climax is a dialogue between a former U.S. Military drone pilot and an Afghan man who lost his leg in a mistaken air strike. It deep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America’s two-decade war in Afghanistan, which caused intractable wounds to all parties involved.

導演手記

2021年8月,美軍撤離阿富汗,結束美國軍隊參戰時間最長的戰争。整整一個月,我都在電視前關注阿富汗局勢。當看到10年前我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老師Rob McBride出現在喀布爾街頭現場連線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也有必要去見證曆史?

...

Rob McBride在2021年8月阿富汗政權變更的時刻被所供職的媒體從韓國首爾臨時派駐阿富汗喀布爾。10年前,他是我接觸電視與紀錄片行業的第一位老師。

而我終究沒有這麼做,直到半年後我才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我的目的也不是追趕新聞事件。而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缜密的調查,還原20年戰争期間不為人知的隐秘故事。

2021年年底,我在阿富汗駐倫敦大使館遞交了簽證申請。使館的工作人員很認真地讓我簽署一份“生死狀”,大意是簽證申請人已充分獲知阿富汗當前局勢突變對自身安全的可能後果。使館的工作人員一再向我告知大使館已經不再與喀布爾當局有任何聯系。很明顯,在政權更替之後,他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過前往阿富汗的簽證申請了。他們對一位亞洲面孔的申請人感到不解。

...

2022年8月15日,首都喀布爾前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門外,遊行的隊伍正在歡慶美軍撤離一周年。

很多人問我最初是怎麼開始這部硬核紀錄片的。我在給阿富汗本地媒體編輯、記者的培訓中很生動地描述了我的經曆。在2021年8月,我通過網絡調研了大量關于阿富汗局勢的新聞報道。當時我的社交圈子裡沒有任何與阿富汗有聯系的人。從臉書與領英上我找到了一位阿富汗記者的社交媒體賬号,給他發了私信,建立了我在阿富汗開展工作的第一位聯系人,後來他成為了這部紀錄片的聯合導演。事實證明,這位聯合導演不僅僅是我在阿富汗的現場協調人,同時也給了我很多專業建議;另一方面,我在阿富汗的安全托付在他手中,我必須百分百信任他的判斷。

拍攝是漫長的,過程中最令我難忘的經曆是在阿富汗瓦爾達克省的坦吉山谷。由于險要的地理位置,這裡是阿富汗戰争期間交戰最為慘烈的地區之一。2011年,美軍的一架CH-47“支努幹”直升機在這裡被擊落,造成30名美軍士兵死亡。這件事打破了此前美軍在阿富汗單次戰役中的傷亡記錄。塔利班在這個地區的密集活動造成了美軍的瘋狂攻勢。坦吉山谷裡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由于戰争而遇難的平民。

...

一個男孩走過一座被美軍無人機炸毀的民房。在坦吉山谷,激烈的戰鬥讓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支離破碎。

我們的采訪對象是生活在這裡的一位50多歲的建築工人。他家院牆上至今仍留存着未爆炸的無人機炮彈。當我們拍攝時,他準備挪動炮彈近距離地進行展示,讓我們善意阻止,生怕會發生意外。這位老父親的兩個兒子在幾年前的一次美軍夜襲中喪生。白發人送黑發人,中國的這句古語在阿富汗同樣意味着悲傷的喪子之痛。這位老父親在去年8月聽到戰争結束,美軍撤離的消息時,拿起了槍,騎上摩托車行駛5個小時來到喀布爾,準備給兒子報仇。而當他來到喀布爾唯一的一座立交橋上時,看着已經趨于平和的城市,他的内心突然被善念占據,憤怒被抑制住。當他平靜地講述這一切的時候,我在攝像機背後感受到了容忍與寬恕,以及他内心深處對于仇敵的和解。

...

連年的戰争結束在去年夏天,阿富汗瓦爾達克省又恢複了平靜。在一個下雪的午後,塔利班與平民正在進行禱告。

我一直覺得調查紀錄片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敢于發聲的親曆者。阿富汗遇難者家屬是勇敢的,他們向我這位毫無關聯的人分享了各自的悲慘經曆。2個月後,在地球的另一端,我遇到了另外一批勇敢的人。

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名為The Kill Cloud的會議上,我見到了戰争另一方的幾位“吹哨人”,Lisa Ling和Cian Westmoreland,他們都曾在美軍服役。這些年他們在世界各地參加活動,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進行反對應用無人機進行遠程殺戮的社會活動。

...

在喀布爾的紅十字會國際康複中心,每天都有衆多民衆前來這裡進行假肢保養于康複訓練。不僅僅是治療者,這裡很多的醫生都是戰争期間地雷的受害者。

美軍“吹哨人” Brandon Bryant在2006年至2011年期間于美軍無人機部隊服役,他的反思與忏悔同樣打動了我。他像一位鬥士一樣無畏而堅強地分享了自己在戰争期間的經曆。像揭露傷疤一樣勇敢而平靜地講述了他長期經曆的戰後PTSD困擾,這也成為許多參與過阿富汗戰争的美軍士兵長期的心理問題。

在那次柏林淩晨的漫長采訪中,我給Brandon播放了我在阿富汗拍攝的無人機遇襲截肢者納西姆的素材。納西姆是一位鄉村教師,他在幾年前的一次美軍無人機空襲中被炸斷左腿,體内至今還留存着上百枚彈片。由于無錢醫治,大部分彈片隻能繼續留存在身體中,這讓納西姆倍感疼痛。相比于他的表兄,納西姆算幸運的,他的表兄在那次空襲中被炸身亡。我給Brandon看了我拍攝的納西姆在他表兄墓地前的采訪。我問納西姆,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直接與美軍無人機飛行員對話,你會說些什麼?這個35歲的鄉村教師堅信聖戰者會為戰争遇難平民複仇,在他内心深處依然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相隔萬裡的國家,要對另一個國家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殺戮。

當我給Brandon播放納西姆一直積壓心底的憤恨時,我感受到了這種關于痛苦記憶的跨時空對話。Brandon不是執行空襲納西姆任務的飛行員,但是這種巨大的創傷,在參戰各方的身體和心理上都造成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就像Brandon在采訪中所說的“我能感覺到的隻有我不再讨厭那些所謂的敵人,我對自己産生了厭惡。那些情緒,那些瞬間,它們一直糾纏着你。那種感覺烙印在你的記憶中。”

我可以理解納西姆對美國的憎恨,而布蘭登的忏悔讓我感受到了人性超脫于意識形态、政治企圖、黨國利益之外的更為寬廣的境界,是一個回歸人性本質的蛻變。

戰争的殘酷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地區人們無法想象的。遠離戰争的前提是讓大家更多地看到戰争帶來的傷痛與裂痕,以及被撕裂的人與人之間原本善良和諧的關系。我覺得這部紀錄片的工作也許可以提供一個小小的切口,讓大家意識到戰争如何影響他人,同時也影響着自己。

...

這是我在阿富汗最愉快的一天。我年輕的阿富汗朋友Zulmay Sekandari正在巴米揚大佛前與當地的孩子們踢足球,他曾經在上海政法學院留學。40多年的連綿戰争讓阿富汗人飽受痛苦,恢複和平與重建家園是這個國家面臨的艱巨任務

作者簡介:

杜海,紀錄片制片人。他已經完成超過二十部紀錄片作品。作品曾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紐約紀錄片電影節、哥本哈根紀錄片電影節、蒙特卡洛電視節、台灣金馬影展等。杜海擁有香港大學新聞學碩士(香港大學校友會獎學金獲得者),以及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紀錄片碩士(英國政府志奮領獎學金學者)。他目前是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藝術媒體研究教育中心電影學博士研究生,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紀錄片講師。杜海的個人網站:vincentdu.com。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片将于8月20日下午1點,在CGTN 播出,敬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