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淚水,已經在當年第一次看《流浪地球》的時候流過。我自認為看待電影的方式有了進步,但是本作相比前作還是原來的味道。三星。

非常可惜,這不是我想要看見的“啟航篇”。我對前傳的創作方向的設想是《超時空接觸》那樣的。主角的事業受到多方面的阻力(沒錢沒政策沒民心),但是在靠着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堅持努力還有優秀隊友的幫助下,最終達成目标。

這種方向裡電影的面貌可能更靠近商戰諜戰,文戲可能有很多都是開會和談判,但是我真的覺得這比轉着圈拍太空電梯有意思。說到這個,不得不說郭帆導演真的很喜歡玩轉圈圈,當年我看第一部的時候就覺得那個從發動機轉到空間站的長鏡頭怪怪的,現在我明白了,就是單純不太會調度所以選擇轉圈。這次第二部光是我有印象的“轉圈拍攝”就有四次——太空電梯升空、沙溢吳京在空間站相聚、劉德華将MOSS上傳、、、還有就是圖丫丫那個盯着鏡頭的名場面。雖然今年春節檔我沒有一部是在電影院看的,但是我得感謝球二沒做3D版。

最後說一下視覺方面的優點。我覺得月球核爆那場戲裡引爆瞬間的幾個鏡頭是全片所有視覺奇觀裡拍得最好的,遠遠超過太空電梯和空戰,有極簡的美感。但是依然美中不足——那幾鏡裡有按動開關的聲音就已經足夠,沙溢沒必要講出“地球也挺美好”的遺言。任何台詞在那場戲裡都是多餘的。如果這句詞必須要說,它出現的最好時機是沙溢“遙控”隊友敲完吳京,吳京登上俄羅斯返回艙之後,然後目送吳京升空的沙溢此時說出地球美好的台詞,最後他按動核彈開關。而且如果這麼改,沙溢和諾夫的對話也可以删了,還能順便節省電影片長。(另外我覺得那場戲環形山裡的白色光球很像金屬籠屜裡的饅頭。)

不過說實在的,吳京的一整條線都可以删掉,隻保留他為了當領航員而接受MOSS測試那場戲就足夠。最多再在電影進行到領航員空間站航天員入駐的時候,給幾個吳京出發的鏡頭就好。

《流浪地球》擁有兩千五百年的時間跨度,續作的劇情時間何必非得拘泥在一個前作人類角色的壽命之内?放下名為“大明星”的這根拐杖,這對《流浪地球》電影的未來更好。

我對電影版《流浪地球》的後續續作的劇情有三點推測:

第一,我猜續作的時間線将會在球二之後到氦閃之前無限切片。這種做法不算錯,但是我對《流浪地球》改編的設想有三個,時間線都在原著正文之外,分别是“啟航”、“氦閃之後”以及“千年後”。

“啟航”我已經在前邊說過。“氦閃之後”是說反對派凍死了所有支持流浪地球的骨幹以後,他們将如何面對氦閃确實發生和掌舵地球的人員全數被自己清洗的事實?會不會對那時的人類社會有什麼重大影響?

“千年後”是說時間已經來到氦閃的幾百年後,距離流浪地球正式啟航已至少千年,那時候的人類社會與現在與氦閃稍後的人類社會大不一樣,借用《死神永生》裡的一句話,上岸的魚不再是魚,離開太陽系的人,也必然不再是人了。已經成為非人的人類,他們的個體的一生将會怎樣度過?

現在接着在氦閃之前的時間段裡打轉,“吃書”的情況恐怕會時有發生。

第二,我覺得後續電影會靠着吃書或者某些觀衆猜想的“平行宇宙”設定來逐漸去推翻《流浪地球》第一部的劇情和某些設定。

第一部是一部有缺憾的電影——青少年主角略顯中二和吵鬧,地下城的設計有一種低配《環太平洋》的感覺,點燃木星的劇情比“地球流浪”這個基礎設定要更加離譜等等。

而且從郭帆導演給兩個男主角分别取自己父親和老師的名字可以看出一種迹象——他好像是想借國内最出名科幻作家的IP做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可以用“借殼上市”來形容。

第一部的氣質就已經很反原著了,後續的電影可能會繼續向着和原著氣質相反的方向奔去,而且帶有更多的郭帆的印記。(這樣也沒啥,但是球二裡吳京的梗也很多,我來個以父之名,你來個重追謝楠,越加越多,屬于原著的東西就真完全沒辦法落腳了。)

第三,我估計後續電影裡會使用很多三體梗。

我說的使用三體梗,不是像台詞裡帶一句“前進四”那種簡單的玩梗,而是像郭帆導演在答觀衆提問時說的“周喆直是執劍人”那種核心概念的挪用。

現在三體影視化的道路已經越來越像老前輩《沙丘》系列了——啟發了後來者,但是自己的影視化道路走得極其坎坷,然後還被先行起勢的後輩IP薅羊毛。最後的最好的結果可能就像維倫紐瓦版《沙丘》一樣,拍得挺好,但是視覺呈現上總有一股星戰味兒。

這套關系換到三體和流浪地球上就是,你先拍了電影的流浪地球用了非常多的三體設定,等三體自己本家的電影拍出來,可能會被沒看原著的觀衆說“抄襲小破球”。

不過國内科幻讀者往往三體和流浪地球都看過,所以我猜更可能的是流浪地球電影越拍越火,電影版三體就越來越難以成功組建班底,最後近乎無限期擱置。換句話就是流浪地球在借用三體設定的前提下越成功,三體影視化的墳頭土蓋得就越嚴實,永無開棺之日。(我很煩那種對郭帆導演融三體梗的行為叫好的言論。)

寫東西越來越沒有條理了……先這樣吧。

最後說一個我從第一部就發現,而且第二部依然存在的缺點。

我在前文說過,我覺得球一參考了《環太平洋》,主要是兩點,第一是地下城的設計,有那種模仿《環太平洋》裡香港的那種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處的感覺。雷佳音那個角色也有點學朗·普爾曼演的那個做怪獸制藥的黑幫老大的感覺。不過氣場還是比不了朗。

第二就是開頭的介紹世界觀的新聞播報。

新聞播報這個鋪墊世界觀的形式本身不是缺點,但問題出在新聞畫面的欄目包裝上。

新聞播報畫面,尤其是電視新聞一般有着以下的幾個元素:台标,新聞标題字幕卡,字幕卡下一般還有滾動的短訊。

這些在《流浪地球》裡都有,但是又有兩個錯誤。

第一,現今的電視新聞畫面比例一般是十六比九的,大概是因為現在主流電視和顯示器屏幕都是這個比例,電視台選擇了鋪滿畫面,所以也都是十六比九。

但是兩部《流浪地球》的畫幅比例都很窄長。

第一部的比例是2.66:1,比常見的2.35:1和2.40:1都更窄更長,

字幕和字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