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我的意料,《抓娃娃》竟然還挺好看,我覺得是開心麻花除了《驢得水》以外最好的一部電影。結構、立意、表演,都有亮點。

開心麻花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基本上就代表了低俗、鬧騰,靠的就是男屌絲各種意淫,《夏洛特煩惱》是意淫女神白月光,《西虹市首富》是意淫一夜暴富,總之就是圍繞“性”與“錢”做文章,打擦邊球制造笑點滿足大衆潛意識心理。

到這部《抓娃娃》,可能主創們終于想要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了,開始追求深度了,于是想要做一部諷刺喜劇了。

可是這年頭,這環境,諷刺也成了高危行為。能諷刺什麼呢?制度?資本?權威?想都别想。《年會不能停》算是近年來很出色的國産諷刺喜劇了,靶子對準的是大公司勞資矛盾,可到結尾不也要往和諧的方向緊急掉頭嗎?

而麻花團隊這次找到的落點,是家庭教育。把範圍局限在一個小家庭内部,諷刺一下家長對子女的各種做派,這應該就沒問題了吧。而且這幾年控訴父母本來也是互聯網上年輕人們的一股潮流,也算是個熱門話題,不會太耽誤電影的商業價值。他們算盤打得精着呢,既要有新的追求,過往的基本盤也要守住。

兩相權衡之下,他們打造出這麼一個故事(反劇透黨請退散):

馬成鋼(沈騰飾演)是某市富豪,和前妻有個兒子,從小嬌生慣養,長大了不成器。離婚之後,馬成鋼又和春蘭(馬麗飾演)結婚,生了個兒子叫馬繼業。為了把這個小兒子培養成自己事業的接班人,馬成鋼忽發奇想,要一改過去嬌生慣養的做法,然後走另一個極端,要讓馬繼業從小吃苦,接受錘煉和考驗,好好學習,以後考頂級的清北大學工商管理系,這樣才能順利繼承家業。

路線制定好了,于是他們家從大别墅搬到了一棟老破房子裡,表面上裝成一戶窮人,讓兒子每天跑步上學,不能有任何娛樂活動,不能吃冰淇淋這種零嘴兒。馬繼業偷偷買了個平闆電腦玩遊戲,代價就是要撿破爛飲料瓶子掙錢把窟窿填上。

為了督促兒子的學習,這對夫妻每天也要在兒子面前裝作看書的樣子,實際上書後面是手機。家裡衣櫃後面有個機關暗道,可以通往一個大大的辦公室,或者說指揮部,裡面聚滿了人。馬成鋼夫婦是把教育孩子當成一個系統工程來處理的,兒子馬繼業每天的一舉一動都有眼線在跟蹤,有攝像頭在監視。他的作業本,他的考試試卷,他寫的日記,甚至他的微表情,都被父親領導的教育團隊當做研究項目來探讨應對。

馬繼業周圍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父親為他安排好的。院裡鄰居是雇來的,經常在院子裡借一些家務瑣事大聲念出數學公式物理原理,讓馬繼業聽到,以鞏固知識。外面擺攤的攤主是雇來的,裡面甚至有外國人,會和前來買菜的馬繼業說英文,以練習口語。就連家裡癱瘓在床的奶奶,其實也是雇來的教育專家,為的是給馬繼業灌輸一套心理法則,尤其是孝道。

那個馬繼業眼裡的奶奶,實際上的李老師,對馬繼業諄諄教誨過,讓他做人要講誠信。可這幫大人說一套做一套,每天都在對馬繼業撒下彌天大謊。

恐怖感就是這麼生成的。

很顯然,這個故事結構借鑒了《楚門的世界》,都是給某個人從小量身打造一個虛假的世界,這個孩子從記事起就生活在被設計好的情境之中,而且失去了所有隐私,所做的一切任人觀看。

《楚門的世界》表現的是一檔真人秀,更像是一則寓言,那個故事離我們太遙遠,所以我們可以事不關己地評判。《抓娃娃》所講的故事雖然也很荒誕,但扒開荒誕的皮,每個細節我們都能感同身受,因為大多數中國小孩都是這麼長起來的:家長要麼不管,要麼管太多,在漠視和虐待之間來回走極端,無法講究平衡;苦難教育大行其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沒苦也要硬吃;被灌輸單一的功利價值觀,一切都是為了成功,其他諸如興趣愛好快樂與否都不重要;父母打着“為你好”的名義,無孔不入地侵入我們的生活,剝奪我們的隐私權和自由意志;書本和現實完全割裂,誠信隻是一種教條,實則遍地謊言……

電影把我們所經受的過的那些傷痛給放大了,給荒誕化處理了。這會讓那些奔着搞笑去電影院的觀衆措手不及。我看完回來一翻網絡評論,有很多差評,一星兩星那種。本來這也正常,這種高票房爆款向來容易引發争議。但他們打差評的理由很有意思。他們說,不能忍受用這種素材來搞笑,裡面很多情節都讓人不适,尤其是馬成鋼找醫生謊稱馬繼業身體有問題不能當運動員讓他大哭一場,李老師假裝去世讓馬繼業以為奶奶真沒了又大哭一場,代入孩子的視角隻會覺得他太可憐了,看着隻會覺得惡心難受,根本笑不出來。因為這種本能的生理不适,他們認為這是一部糟糕的電影。

現在看過電影的觀衆基本都同意這樣一句話:喜劇片的外皮,恐怖片的内核。但同樣是這個結論,有人覺得是缺點,有人卻覺得是優點。

我是站在“優點”那一邊的。内外兩層皮,不正好說明它有層次感,不再是那種一覽無餘簡單搞笑的電影了嗎?誰說喜劇片隻能讓人笑,不能讓人有其他的想法?你被刺痛,不正說明這個電影表現的内容過于現實,直指人心嗎?

所謂的集體傷痛不能作為喜劇素材,不應該在傷口上撒鹽,這種批評也站不住腳。照這麼說,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就更是罪大惡極,竟然把抗日題材拍成了喜劇片,這不是玷污戰争死難者嗎?還有國外拍過的不少二戰題材喜劇片,光諷刺希特勒的就有好幾部吧,難道都不能拍嗎?

諷刺無禁區。如果一定要說個倫理底線,那就是被諷刺的應該是上位者,而不應該是下位者。窮人、殘疾人、弱者不應該被諷刺。照這個邏輯,《抓娃娃》也沒問題啊,它諷刺的明顯是有錢有權的父母這一邊,尤其是父親馬成鋼。你看電影的時候應該能注意到,片中父母和兒子明顯是兩套表演體系,沈騰馬麗從頭到尾都是一副誇張戲谑有如漫畫的姿态,但兒子馬繼業卻一直都是認認真真的演法。童年馬繼業就是個乖小孩,少年馬繼業察覺到身邊的不對勁後想要反抗,這一部分絲毫沒有要往搞笑的路子上走。所謂喜劇笑料,都是在大人身上做文章,是為了讓觀衆嘲笑這幫大人。至于孩子,觀衆從始至終都是同情的。既然是這樣,在價值觀上就沒什麼可指責的啊。

還有人覺得結尾過于輕描淡寫。事情被拆穿後,馬成鋼的第一反應就是為自己狡辯,說馬繼業是個幸運兒,有什麼可委屈的,父母操控了他,可他也操控了父母啊。一直到最後,馬繼業走向了外面真實的世界,馬成鋼還在企圖以一句“什麼時候回來吃飯”的問話,假裝無事發生一切正常。做錯事的家長沒有反思,沒有道歉,沒有任何懲罰,這也是讓很多觀衆無法接受的一點。

可我怎麼覺得這個設計更高明呢,因為這是将諷刺感拉滿,一直貫徹到底啊。實際生活裡我們中式家長就是死不認錯,不知道反思,隻知道狡辯和道德綁架的一群人啊。而且對他們做的錯事也從來都沒有懲罰措施。你聽說過哪個家長真的因為傷害孩子被處罰了?不都是孩子默默承受造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到父母老了還要被孝道束縛,不得不為父母養老送終嗎?

這部電影片尾還有幾個彩蛋。一個是馬繼業最終放棄了頂級名校,還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去了體育學校,然後跑步的時候看到身邊有飲料瓶,又像小時候撿破爛那樣給揣進懷裡。一個是馬成鋼的大兒子登頂了珠峰,大喊着“我不會再讓你們瞧不起了”。還有一個是馬成鋼夫婦相視一笑,說連着兩個号都練廢了,要再生個三胎,從頭再來。

這依然是在諷刺。說明馬成鋼之前的培養計劃全都失敗了,兩個兒子都沒有按照他預想地去發展,二兒子精神狀态看起來還瘋瘋癫癫,可能有PTSD。但馬成鋼依然不為所動,再生一個就完了,反正老婆還年輕,自己補補身子應該還能生。

我很少在國産院線片裡看到這種一黑到底的片子,把所要諷刺的對象塑造得這麼無可救藥,沒有光明,沒有希望,隻有一團團的濃黑深淵。

當然,我也必須要承認,這部電影畢竟是開心麻花團隊出品的一部旨在暑期檔狂攬票房的電影,它不可能像《年少日記》《陽光普照》那樣對東亞家庭展開嚴肅的剖析和批判,裡面很多笑料還是帶有鮮明的開心麻花印記,在一些人看來可能還是很低俗很鬧騰,會沖淡它所要表達的主題。但對于我來說,《年少日記》《陽光普照》這樣的電影我已經看得夠多了,這些電影是更深刻,但這也意味着小衆,沒什麼人看,所觸發的讨論始終有限。而現在,終于有一部批判東亞父母教育方式的電影,可以達到幾十億票房的量級,可以觸發全民現象級的大讨論,這難道不是好事兒嗎?

我又想到了《都挺好》,印象中是國内第一部批判父母反思原生家庭的現象級影視劇,但結尾父女之間的強行和解讓觀衆反胃。《抓娃娃》總算沒有強行和解了,這就算是個進步。

肯定有人會覺得我把這部電影捧得太高了,真不至于。呵呵,我其實還能捧得再高一點。前面我不是說了,現在的電影什麼都不敢諷刺,制度、資本、權威,都不行嗎?可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抓娃娃》其實什麼都諷刺到了。

家庭雖小,卻是一個最小的權力單位,意味着一套等級分明的暴力系統。馬成鋼飾演的父親,就是這個系統裡的暴君,老婆和孩子隻能被他任意支配。再加上他還是個富豪,他還能出錢雇傭一大批外人,命令他們去做一些不道德不正當的事情,也就是跟蹤、監視、作假、剝奪兒子馬繼業的隐私權和自由意志。

這不就明擺着了嗎,制度、資本、權威,這些元素已經包含在裡面了。

制度:就是父權制,也可以引申到更大的制度。

資本:有錢就能作惡,就能支配他人。

權威:這裡面除了諷刺掌握大權的父親,還有對别的一些權威的諷刺,比如奶奶是教育專家冒充的,檢查身體的醫生是被收買的,馬成鋼組織的那個幕後團隊應該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每個人都在作假作惡。

還可以繼續聯想下去,這部電影裡表現的那些控制手段,包括信息封鎖,或者散播假消息,長期的洗腦工程……還有無孔不入的監控,讓人的隐私蕩然無存……上面掌權的控制者明明那麼有錢,但都捂着不讓下面的被控制者知道,上面的人可以躲起來偷偷享受,下面的卻要靠撿垃圾贖罪……還有,馬成鋼對他的團隊說過,他把對孩子的培養計劃稱為“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了,還有第二個……

打住打住,不能再往下說了。再說下去就成《1984》了。我也不知道開心麻花有沒有想到這些,估計是沒有,他們應該沒那個膽子。但我又确實從中解讀到了這些東西。開心麻花如果知道有人這麼解讀這部電影,估計都要吓死了,會比誰都更迫切地希望我删帖。

但是我會這麼想也不能怪我,我甚至覺得,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的集體潛意識。我們會懷疑,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總是覺得不夠自由,好像被控制,被奪舍了。我們像是面對着一堵無形的牆壁,一個封死的鐵屋子,我們想要将其砸碎,呼吸到外面的空氣。

《喜人奇妙夜》開播以來,最出圈的一個節目,就是《小品的世界》,裡面的主人公也是生活在一個設定好的程序裡,每個人都在說一些陳詞濫調,生活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了,人都像是毫無生氣的空心機器人,他覺察到以後就想把這個世界給砸了。

難道這隻是偶然的巧合嗎?我不覺得。就算《小品的世界》《抓娃娃》的主創們不承認我剛才所說的,他們沒意識到,其實他們心裡早就已經有那些東西了,就藏在那兒,一有機會就破土而出。就像我心裡也藏了這些東西,所以這麼容易就會被他們的作品觸發。

現實的鐵幕砸不破,至少我們可以在心裡偷偷自由那麼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