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圈最魔幻的一件事——

《我本是高山》還沒上映時,就慘遭某些大V瘋狂抵制。

抵制的理由有很多,但最關鍵最主要的,是以下三點:

一:這部電影“惡意弱化”了張桂梅對共産主義的偉大信仰。

二:這部電影“惡意放大”了張桂梅對已故丈夫的小情小愛。

三:這部電影的主創,惡意把劇本設計成這樣,是想把一名信仰共産主義的偉大女性,改編成迎合男權社會和西方價值觀的好萊塢庸作,其心可誅,其迹可恥。

...

然而,抵制的聲浪達到最高潮時,央媒突然下場。

電影頻道當即發文,表示“六公主”願意力挺《我本是高山》。

同時,“六公主”還質疑某些大V居心叵測,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在惡意評論。

...

結果?

電影頻道,當然沒有被封殺。

反之,微博禁言了一些用戶。

...

注意,是初建期,不是成熟期。

第一批山區學生初到縣城,當晚就不顧校規,跑出去了好幾個。

按照網上的說法,那些學生在外面吃喝玩樂,絲毫不像窮人家的孩子。

言下之意,主創是在用“小時代”的思維去描寫山區,這完全脫離了現實。

但實際上?

親自看過那些畫面後,我才明白,網上的描述有多麼匪夷所思。

首先,那些跑出去的女生,隻占學校的一小部分。

...

網上争議最大的,是第三組鏡頭(一個長度3秒鐘的閃回畫面)——

三名學生進入網吧,一名在敲鍵盤打遊戲,另外兩名在旁邊觀戰。

有人說,這個畫面不合邏輯,因為她們沒有錢,而且對網吧缺乏認知。

關于這一點,作為一名農村出身,從7歲起就開始泡網吧的網瘾少年,我想我應該有資格說兩句。

家境一般,非三好學生的90後應該都知道,08年(電影背景年代)是網吧行業全面爆炸的黃金時代。

那個時代,《夢幻西遊》和《熱血江湖》的餘熱未盡,《跑跑卡丁車》《穿越火線》和《DNF》統治了每一條街。

同時,由《勁舞團》衍生的“殺馬特貴族”橫空出世,成為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而“殺馬特貴族”的人員構成,就是一群來自中西部農村的,社會底層的青少年。

隻要有機會,他們甯可每天少吃兩頓飯,也要花上一塊錢,敲壞網吧的空格鍵。

...

這,都是我親眼見證過的,客觀真實存在的曆史。

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何紀錄片中,張桂梅從未提起過,學生有類似問題呢?

為何張桂梅對外口述時,她的學生永遠都是那麼堅韌不拔,那麼正能量呢?

因為,張桂梅是一名真正的共産黨員。

而真正的共産黨員,從來不會埋怨最底層的群衆,隻會要求上面的人擔責。

所以你會看到,在張桂梅的語境裡,學生永遠是好的,責任永遠是自己的。

就像電影裡,學生成績差了,張校長沒有去怪罪學生,而是不斷給老師施壓。

學生出息了呢?張校長也不需要學生去感激她,因為“走到哪,你都是你自己”。

這,就是共産黨員的價值觀。

...

在我看來,張桂梅沒有對外公開說的東西,并不代表電影就一定不能拍。

無論是昂貴的私立學校,還是免費的縣城女中,都不可能沒有問題學生。

把問題學生拍出來,不僅符合現實邏輯,而且還能制造沖突,引入電影主題。

逃走的學生回來後,張校長為了規範制度,要求所有學生都剪掉長發。

山英不願意剪。

張校長告訴她:你要是不剪,大家就都不要剪,都等着你吧!這是一個集體!

然後,山英就跟随大部隊,剪掉了長發。

這場戲,是隻有在社會主義國家才會發生的。

因為隻有像張校長這樣的共産黨員,才會如此強調集體,“集中力量辦大事”。

...

為什麼?

是因為徐老師懶惰嗎?

是因為徐老師自私嗎?

不。

是因為她理解不了貧困山區,理解不了共産主義。

她看不懂,張校長一切表面粗暴的行為,都是對山區學生最有利的無奈之舉。

就像某些觀衆,看不懂這部電影從頭至尾,都在對“信仰”二字進行有力的诠釋。

徐老師辭職後,在女中最危機的關頭,老師們帶着學生,升起了五星紅旗。

...

如果這還不能算是主旋律。

那我真的不明白,到底什麼才能算是主旋律了。

02

放大“小情小愛”

有人說,《我本是高山》最大的罪過,就是老董的戲份太多(5分鐘左右)。

因為老董的戲份太多,導緻電影的主題嚴重失衡,信仰的力量被嚴重削弱。

...

再者,張桂梅之所以會做老師,也确實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受老董的影響。

80年代,張桂梅與老董相愛,婚後便随着老董回到了他的家鄉,大理喜洲。

在那裡,老董擔任了喜洲一中的校長。

而張桂梅則說——

“為了他,我也去當了老師。”

注意,我絕對不是什麼直男癌,也不是過激的女拳主義者。

以下這段文字,沒有任何立場,全部都來源于張桂梅本人的回憶和口述。

...

因此,關于網上的某些評論,我是很難理解的。

我很難理解,為什麼拍一名共産黨員的故事,不可以有愛情段落。

我很難理解,為什麼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不可以想起自己的愛人。

冷鋒那麼鐵骨铮铮,關鍵時刻不也還是會想起龍小雲麼?

更何況,電影裡對張校長和老董的刻畫,是完全基于真實史料的。

...

而,就在張校長快要被老董帶走的時候,歌聲響起了。

醫院外,她的學生們集結成隊,合唱了她最喜歡的《紅梅贊》。

聽到歌聲,她蘇醒了。

她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想起了自己要成為“江姐”的偉大夙願。

坦白講,我平時并不是一個很喜歡看主旋律電影的觀衆。

但這一幕,把我深深打動了。

...

很多人說,“紀錄片裡明明是父親酗酒,為什麼要改成母親?”

但實際上,很多人看過的,隻是一些傳播比較廣的紀錄片。

而在另一些張桂梅的日常記錄中,确實佐證了在雲南山區,有女性酗酒。

...

最後,是關于“西方價值觀”和“好萊塢庸作”的問題。

其實,我已經懶得再往下多說什麼了。

如果一個角色,隻因為她足夠複雜立體,就是在迎合“西方價值觀”;

如果一部電影,隻因為它把人物拍的更像人,就是一部“好萊塢庸作”。

那麼,像《我本是高山》這樣的“庸作”,我希望以後可以越來越多。

因為,這樣的電影,雖然稱不上多麼偉大,也不太可能名留影史。

但,就目前來看,它的質量已經遠超行業平均線了。

隻要抛開偏見,去看這樣的電影,總是有益無害的。

-

關注羅罔極,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高質量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