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开端》火了,因为在剧界此类无限循环高概念还没怎么玩过。
可放在电影界,就算不上创新了,它勉强算《源代码》公交车版,而后者还探讨了“缸中之脑”的哲学问题,《开端》也就显得比较肤浅了。
我对无限循环电影的定义有三个基本条件:
1、时间起点与终点相对固定;
2、主角感知事件重复而非不自知多重选择;
3、主角处于被动循环状态而非主动穿越。

由此,我排除掉如《蝴蝶效应》这一类时间起始点变化较大的,《意外空间》等地理空间循环的,也去掉《彗星来的那一夜》《罗拉快跑》等讨论平行宇宙的,以及《时空恋旅人》《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热浴盆时光机》等时间穿越类电影。
略微盘点一下,看看“无限循环电影”到底有几层:

第一循环阶段:醒来,完成任务(新鲜感),玩过这一天。
1、1993年,《土拨鼠之日》
这应该是无限循环电影的开山之作了,它谱写了后辈们不断学习借鉴的源代码。
故事开篇铺垫了男主(比尔·默瑞)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玩世不恭、不感恩、不敬业、不关心他人。
影片开始后8分钟,故事进入了循环阶段,早上6点——次日早上6点。
第一阶段,男主从疑惑进入到兴奋,开始在小镇上寻找刺激,完成各种泡妞任务……

2、2011年,《源代码》
男主不断在列车上醒来,并在8分钟后的爆炸中结束。周而复始,只是为了完成找出恐怖分子与炸弹的任务。
颇具新意的是本片不再假以超自然现象,而是设定了“缸中之脑”的科学自洽逻辑。
它跳出《土拨鼠之日》的文艺喜剧路线,把“无限循环”概念演变为科幻悬疑类型。它还在拆弹任务之外为男主找到了属于自我觉醒的第二任务,那就是寻找自己不可能拥有的爱情体验,甚至重新拥有人生。
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泡妞……

3、2014年,《明日边缘》
注入新意。虽然仍是完成任务,但阿汤哥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编剧给他安排了一个同样明白自己处于无限循环状态的女搭档,两人携手对抗外星人入侵。
时间起点确定,万变不离其宗的醒来,终点改为每次阿汤哥战死结束。
故事逻辑有一定“科学”支撑——外星科技。说了等于没说。
除了视效精良、场面震撼,本片在内涵上没有太大进步。谈谈情、打打怪,没有暗黑,缺乏反转,仍处于无限循环电影初级阶段。
它明确定位在一部科幻战争商业大片上。

4、2016年,《超时空传输》
低配版《明日边缘》,虽然给了个末世地球的大科幻背景,却因为预算过低拍成了室内情景剧。
男主不断醒来,去完成保命、阻止敌人抢夺时间仪器的任务,期间不断发现令自己意外的真相。
本片新意在于随着一次次重来,正反角色会逐个“觉醒”,更多人明白自己进入了循环。这让剧情变得更多元,反转更不可测。

5、2017年,《一天》
照例,男主从飞机上醒来,开车去见女儿,目睹女儿因车祸死去而结束。
周而复始,不停醒来,不停疾驰,不停试图拯救……
他发现另一个陌生人也在和他一样,不停在循环里与时间赛跑,拯救自己的妻子。
他与对方联手,却仍未能成功完成拯救任务。因为还有第三个人也在这个循环里,他在拼尽全力阻挠二人,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冤仇……
韩国电影人有所创新,在循环里不断加入新角色以形成新的反转,但仍处于悬疑有余,思想性不足的商业片定位里。

6、2018年,《领袖水准》
故事一开始,男主便已经死过了几百遍,他像通关打游戏一般对接下来的一切无比熟络。
从起床到中午12点47分死亡结束,过程可以寻找新刺激,但结果不变。
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前任与循环发生密切相关,才意识到营救她才是任务的关键。
他从不断循环中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重拾对于“爱”的信仰。
新意不多,思考性不强,纯动作片爱好者可以选择。

第一阶段的共性是,以完成任务为主线,凸显高概念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悬疑感。多为科幻片、动作片,注重视效与剧情反转。不强调思想性,主角的三观改变只是副产品,一带而过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