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子沒聊電影了,看了不少,忘了和大家分享。這次就分享最近幾個月看過的幾部電影,基本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也是為了給上一篇找些材料,不論是劇中人還是編劇人,他們都有不凡的心。(盡量沒劇透)

...

       首先是《出租車司機》,豆瓣已經下架了,原因網上有猜測。對于曆史事件,它具有曆史性,民衆和政府的關系應随着兩者認識和處理方法的加強而得到改善。對于電影裡的司機師傅,他就是個普通的老百姓,隻顧自身及生活圈子内的瑣碎小事,當被帶入一個超出他日常思考的大問題大矛盾時,他的恻隐之心使之不得不放寬自己的視野,思考更大的抉擇,這時就體現了人性的優劣。其實對于平頭百姓,沒有大善大惡,選擇就在一念間,當這位師傅回去時,其他的司機師傅們也被鼓舞帶動了。真實生活中的那位司機師傅據說是早年就因癌症去世了,那位記者也沒等來消息就去世了,不禁令人惋惜,但他們當年做出的選擇值得我們尊敬。

...

       周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電影也在不斷發展,又或是文化大門漸漸敞開,我們有機會了解到更多國外的文化。《天才槍手》這部電影故事情節還不錯,青少年成長曆程,我們小時候受到家長老師的教育,受到大人的經驗之談,但是在現實面前,隻有我們親身經曆了一些事情後,我們才能切身體會到大人們的經驗教訓是怎麼得來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善惡的評價标準,也都大體相似,最終還是要看我們的選擇。

       女主雖是模特,長得卻不算漂亮,不如男主男配女配的樣子好看。但她飾演的角色性格突出,有主見、聰明大方,最關鍵的是,她從耍小聰明,到嘗試铤而走險,到矛盾糾結,到最終翻然悔過,一個自發的成長過程讓人對這個人物的内在産生喜歡之情。

       少男少女面容清秀樸素,即使不好看也無需粉飾,長大了的我們總喜歡打扮自己,卻還是感覺缺少了什麼。質樸、單純和執着,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找回它們,隻是為我們無法避免地失去它們而惋惜,我們更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好,來彌補我們的損失。

...

       就這一部電影沒說是真實故事,但《我是布萊克》這部電影講的故事本身很貼近生活,與現實無太大差異。同樣對于它反映的社會問題需要民衆和政府共同來解決。對于主人公,我想說的是,即使我們在人生的途中丢失了少年時期擁有的品質,我們還是有機會找回來,或者得到更優秀的品質的。當然主人公本身就具備很好的基本品質——自我意識,發達國家的歪果仁(這麼分類可能欠考慮)的自我意識好像都比較強,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社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像亞洲國家多是注重關系,個人的意願在複雜深厚的關系中被淡化。主人公知道自己作為公民應盡的義務和應享有的權利,這也是我覺得我們這代逐漸被侵蝕剝削的東西,其實每個曆史階段百姓都會被剝削,隻是給我們期盼的目标不同,我們這個時代居然是卑微的物質欲。

...

       《我能說》這部電影前面一大段我都以為波瀾起伏的程度就這麼大了,結果沒想到後面才是電影的主題,看前面一直沒理解和“我能說”有什麼關系。前面以輕松的氣氛埋下了一句伏筆,到後面為“我能說”堅定了信心。曆史遺留問題還是歸為曆史,對于老奶奶的人生經曆,也許永遠是個不願面對的過去,但也是後來平凡的生活點滴,讓她鼓起勇氣,正視曆史對她帶來的創傷。我們總能對過去的一些當時覺得很嚴重的事釋懷,那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和心靈更寬廣了,也可以說我們成長或成熟了。

...

       《玻璃城堡》講得是一位父親承諾女兒造一座玻璃城堡,卻始終沒有實現的故事......但故事的大背景應該是嬉皮士運動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包括資本主義下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嬉皮士運動中不入流的生活體現的是個人本能的感受,奇裝異服表現的是個性和民主,人生的目的也不再是沿着社會階梯向上爬,人生僅是一系列目标的選擇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意識的最本質的東西是人自我的重新發現,其最重要的作用創造一個全新的、适合人需要的社會。”(--百度百科)

       原來我提倡的觀念是這樣的,也許是我被西方文化影響後得出了相同的思想。但我在網上又查到了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地位是完全背離的,是破壞黨的集中統一、損害黨中央權威的重要因素,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危害極大。正是基于此,《關于新形勢下黨内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強調:'全黨必須自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新華社)

       總算是體會到了共産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強烈對立。但對于父母大膽的做法還是表示贊歎的,誰會拿自己的孩子嘗試,必是有了蜜汁自信的人,雖然結果并不怎麼樣,但不論什麼樣的人生軌迹,能從中受益,堅定不悔,就總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

       《莫娣》感覺像是小衆電影,如其名,講述這個女人的大半生,有缺陷的她和她脾氣有些怪的丈夫,一段外表略有畸形,内在卻十分純真愛情。還有她對自己愛好的執着,是的,她留住了我們會失去的那些品質。以前我有個想法,我們的一生會從一個起點出發,有些人兜了一大圈最終回到起點,或者在第三維度上有所拔高,有些則回不來了,守住起點不走的人不可能存在。而她隻是轉了一小圈就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從此報守初衷不放,直到生命結束。越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好處是有更多的餘生來追求它。

...

       《馬斯頓教授與神奇女俠》,沒想到神奇女俠是這麼來的,不過網上也有報道說馬斯頓的孫女否認電影裡的故事。不管是否真實,我隻用來讨論婚姻關系。馬斯頓教授研究人類行為心理學,并發明了測謊儀。而他妻子同意他的學生進入到他們的婚姻生活,作為心理學家,在理性和感性摻雜的研究中,陷入感情是自然的,而妻子開明的思想也顯示出了婚姻的可塑性。

       在古代或現代一些國家還是實行一夫多妻制,但就電影裡表現的是三個人兩兩分别相愛,三個人又共同有愛,這是對兩性生殖的挑戰。我不禁會想,如果生物界存在三性生殖會怎樣,前人應該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從繁衍的角度看,兩兩配對還不那麼難,但三三配對就不容易了,染色體來自三個個體也不穩定。從人類心理角度看,婚姻可能更難以維持,人們将不得不把時間更多地花費在戀愛配對上。

       就電影裡的情形說,本來出現的婚外戀的危機先是被妻子理性的轉變化解,然後又出現同性戀問題,最終三人敞開心扉,相互接受。面對周圍人的歧視,他們也不得不分離,但真愛又使得他們有勇氣重新在一起。

       寫這篇文章的間歇,我又看了《悍妻理論》這部電影,說的是丈夫們受不了妻子的嚴格管制,感覺婚姻失去了自由,從而逃跑的故事。妻子們為婚姻獻出了一生,但卻是單調乏味死闆固守的,也許這是一些女性對簡單幸福的定義。但在丈夫看來,追求自由逃離束縛是天性。問題就在于婚姻不隻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也不該是死守誓言的教條。其中一對夫妻,相互給對方自由的空間,因為丈夫的原因導緻不孕,妻子用了其他的辦法懷了孕(并未言明),對于妻子可能不忠的問題,丈夫的回答是“妻子是我的,所以孩子也是我的,她隻是找到了方法處理了......所以我撒手不管,我要麼當個戴綠帽子的傻子,要麼當個開心的爸爸,我甯願選擇後者,這點每個人都能自己決定,對吧......因為她愛我”。

       愛情婚姻應該是動态的,就像馬斯頓教授,婚姻可以為了愛情變得不正常,但都出于愛。社會的偏見無外乎針對不尋常的理性或愛,因為它們影響或颠覆了大衆的道德律,而最終能被理解的切入點也是理性或愛,就像兩個不動點,生活圍繞它們變換着形态。

...

       《麥田裡的反叛者》是關于《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傳記類電影。主人公想成為一位作家,通過學習和入伍的經曆讓他明白一個專注的作家不應隻在乎表現欲和被人認可的需要,應該從痛苦經曆中找到自己擅長的借以釋懷的出路。被一次愛情的背叛并沒有讓他徹悟,情不自禁地又投入到另一份感情中,但對于決心用一生從事自己喜好的事業的人來說,婚姻終将是累贅(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想法,大家不必在意,除非你也決心一生隻做好一件事,并且這件事不是婚姻家庭)。他就留住了執着的品質,最終寫作成了他的信仰,并且不再出版了。

       雖然藝術來源于生活,但畢竟高于生活,我們可以拿來當做感性的材料,卻不能百分百當做理性思辨的依據。

       作為結尾,回應開頭所說的話,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樣的不凡的心,使得這些不凡變得平凡,那樣的社會将是更美好的,我們也将更願意過着那樣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