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晚,騰訊視頻推出的音樂偶像養成節目《明日之子》“九大偶像廠牌争奪戰”打響,将這個夏天互聯網選秀節目的熱度再度推向高潮。
這支團隊曾打造中國電視選秀先河,但互聯網仍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他們面臨着未知:全新的直播平台、全新的節目形式,更重要的,是全新的受衆群體。
哇唧唧哇娛樂文化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明日之子》總監制馬昊曾說,未來的偶像一定誕生在互聯網。這是因為年輕人都在這裡。
整個節目不斷地強調“年輕人”,不僅僅因為他們是觀衆,更因為未來屬于他們:怎樣去養成偶像,與他們息息相關。
極富個性化,他們代表青年文化走向
“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裡浮沉”。
這是8月5日晚成功晉級九大廠牌的選手毛不易創作的歌詞。被稱作“業餘巨星”的毛不易,可以作為洞悉這檔面向95後選秀節目的着力點: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人,究竟和傳統偶像有着怎樣的不同。
“走心”,是很多人對毛不易歌詞創作的評價。首席星推官楊幂也曾感慨:“你被生活抽過多少耳光,歌詞裡才有這麼多故事。”這樣的抒情,顯然是帶着一絲惜才的意味。這頂帽子或許有點大,但對于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來說,毛不易的确算得上是一個創作天才。
同樣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坦率又帶點“慫”的性格。毛不易上場前要喝點白酒,因為酒壯慫人膽。而他又曾在節目中直怼蘇運瑩“有錢還煩惱,你這人怎麼這樣”。如此極富戲劇性的真實性格,正符合年輕觀衆對于偶像的定義:他未必完美,但一定極富個性、極富才華。
毛不易不是個例。
《明日之子》中還有很多和他一樣個性獨特的年輕人:明明可以靠顔吃飯卻偏偏要做“老藝術家”的趙天宇,可愛高萌的“小熊喵”祝子傑,深情真摯的孟子坤,作曲666的廖俊濤、耿直的才旺羅布,實力rapper馬伯骞、仙氣十足的王竟力、極富争議的二次元選手荷茲……
他們性格不同,才華各異:優質偶像、呆萌型、文藝青年、二次元……每一類都代表着青年文化的走向。在比賽過程中,他們演唱的每一首歌、每一個造型和服裝都将被打造成個人IP的一部分,實現個人IP的極緻化。
甚至連淘汰賽制的設定,也多少能映射出選手的個性。比如九大偶像廠牌争奪戰中被淘汰的廖俊濤,在最終的PK中挑戰了人氣極旺的孟子坤。在粉絲看來這是一個“烈士斷腕”的選擇,很多人一邊流淚一邊鼓掌。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副總經理、《明日之子》監制邱越坦言這個結果完全沒料到,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觀衆也能清晰感受到選手的個性,“對于他的形象是非常有利的,大家記住了他這個人。這個是直播裡面真人秀很重要的部分,而且是完全沒有辦法去幹預的。”
正因此,觀衆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每一位選手,因為他們足夠鮮活,足夠有血有肉,盡管他們尚不完美,卻彌足珍貴。即使在當晚的比賽直播中,星推官薛之謙、華晨宇也曾毫不客氣地指出“表現不好”、“不滿意”。
而這正是95後對“偶像”一詞的重新定義。在互聯網時代,養成一位能夠滿足大衆口味的完美偶像将愈加困難,但市場給了圈層偶像存在的空間:你未必完美,但你一定極富個性和魅力。基于此,《明日之子》選擇以人為本養成偶像廠牌,從而去填補國内偶像市場所缺少的那些個性拼圖。
圈層偶像,誰能晉級交給市場
圈層文化,是互聯網文化和青年亞文化的産物。互聯網給了圈層文化生長的文化根基和環境,同時也對偶像養成提出了新的難題:完美人設的大衆偶像将越來越難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針對細分領域的圈層偶像。
《明日之子》的節目初衷,正是圍繞“圈層文化”而展開。
傳統選秀節目以“競技”為看點,層層淘汰,最終王者加冕。而《明日之子》為競技、淘汰賦予了更加多元的可能性。節目設置“盛世美顔”、“盛世魔音”、“盛世獨秀”三大賽道,以多元價值觀為導向,作為節目鋪排的三大入口;又以九大廠牌為出口,養成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偶像,從而契合以分衆化為指标的圈層屬性。
馬昊相信,符合極緻個性和極緻審美的少年,将成為未來偶像廠牌的附載體。“我們是九個出口,就是九種95後的經典代表,也是九種這個市場上面所不具備的類型,去大放異彩,所以說從三個入口那邊進來到這裡面,最終出口是九個出口是你自己去,從哪裡出其實是由你自定義的。”
這也使得比賽有種多元碰撞但又優中選優的意味。比如盛世獨秀賽道選拔中,薛之謙不得不從三位優秀的rapper中選擇表現好的做出抉擇,周震南和馬伯謙晉級,因為九大廠牌隻可能從每個類别中挑選優秀的代表。
事實上,在關于養成九大廠牌這個事情上,節目組也曾做過深入的論證。九大廠牌究竟是什麼?做九大音樂廠牌還是九大偶像廠牌?“論證之後,我們是堅定不移地說,我們要去做一個别人都沒有做過的,要做像過去我們打造細分的音樂廠牌一樣來做九大偶像廠牌。這個九大偶像廠牌它是以人為本的。”
馬昊坦言,隻想把極緻的、有任何可能性的九大偶像廠牌選出來,但究竟是怎樣的偶像,節目組也無法預測,隻能交給觀衆選擇。《明日之子》從節目的形式到觀看的方式,再到參與的途徑等層面,都将比賽與用戶“深度綁定”,讓每一位網友都成為影響比賽走向的決定性力量,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參與。數據顯示,《明日之子》首場直播就有超過2400萬人同步在線觀看。
這或許就能解答為什麼頗具争議的虛拟選手荷茲能夠成功晉級九大偶像廠牌——它代表了二次元文化群體的偏好,寄托着某一人群的情感需求。
“為什麼要把星推官權力的降下來,把市場推起來,就是要看他真實的市場的狀況。”企鵝影視副總裁兼騰訊視頻運營平台部綜藝業務總經理、《明日之子》總監制馬延琨說。比起去培養一個滿足大衆審美的完美偶像,《明日之子》更在意鼓勵審美的多樣性,更注重選手的個性和粉絲的選擇。
據了解,節目前期的選手晉級由星推官的專業維度和選手的人氣維度決定,九大廠牌誕生之後的比賽,将主要靠選手的人氣決定晉級。不管什麼樣的圈層偶像,一切交給市場。
産業閉環讓偶像養成
作為曾經拉開中國電視選秀輝煌大幕的電視湘軍的成員,馬昊和她的團隊對于選秀的認識,絕不僅限于選秀節目本身。畢竟選秀節目真正的目的是偶像養成,而不隻在于一時的播放量。
因此,《明日之子》一直把養成互聯網時代的十年偶像作為節目的目标。
初聽這句話,或許會覺得有點“虛”。但馬昊曾在媒體采訪中直言,《明日之子》不隻是一個選秀節目,而應該是一個選秀産業閉環。這樣的思路其實也證明了“養成互聯網時代十年偶像”,并不是一句空話。
作為企鵝影視、哇唧唧哇、微博聯合出品的一檔節目,《明日之子》整合多方面資源,建立互聯網時代的偶像養成産業鍊。《明日之子》對個人偶像廠牌的打造不僅限于舞台比賽,而是搭建了一個全方位的線上服務平台。發揮網絡的靈活性和内容的延展性,對台前幕後進行記錄拍攝,通過騰訊視頻幕後花絮,塑造更加真實豐滿的選手形象。同時,還通過《八點見》等直播,給網友更多接觸選手的機會,為網友了解、認識、喜歡選手創造條件。
馬昊表示,九大偶像廠牌的輸赢不隻是在舞台之上。“有人可能會在比賽中待得久一點,有人可能會提早離開,可是他的廠牌永遠存在。選手離開以後,我們是會繼續在線下為他打造這個廠牌,他所代表的文化風格會永遠在那裡。”
也就是說,比賽會結束,但九大偶像廠牌的養成并不會結束,還會繼續為每個廠牌代表制作作品,幫助他們完善、展現自己所代表的圈層文化。
比如8月5日晚成功晉級九大偶像廠牌的王竟力,長發、中性美、仙氣十足。在目前國内的偶像市場中,這種風格還尚屬空白。未來,團隊會針對王竟力的個人特色,設計專屬于他的LOGO。他的音樂風格、服裝造型,都會圍繞“仙”而展開。這是一種極富個人化和針對性的養成方式,幫助選手形成個性化的标簽,也有助于他們在演藝圈形成長久的競争力。
不斷感歎這些年輕人極富才華的馬延琨表示,未來騰訊視頻也會和這些年輕人有内容合作,為他們提供寶貴的機會和平台。
薛之謙、華晨宇,都是曾經從電視選秀時代中脫穎而出的選手。經過多年的磨練,他們依然是活躍于舞台之上的優質偶像。更重要的是,他們具備的獨特性,随着時間的流逝依然存在。而這種獨特性,正是他們立足于舞台的根本。隻不過,在傳統選秀的後續培養中,這種成功的案例還是少了一些。
但珠玉在前,也為《明日之子》的未來注入了強心劑。伴随着95後、00後的逐漸崛起,以培養圈層偶像為旨歸的《明日之子》,的确有太多值得人們期待的可能性。九大偶像廠牌正是大衆偶像向圈層偶像的更叠的風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