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開播後收視和口碑都不是很理想,該劇播到14集時收視率仍未破1%。
翻看了衆多評論,發現可謂吐槽聲滿滿。主次不分、劇情拖沓、代入感差、邏輯硬傷等都被質疑,甚至有網友發長評“打臉”,稱“對不起,這不真正的留學生活”。
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觀衆将矛頭直指導演劉江,稱《歸去來》是其導演生涯最大的滑鐵盧。其實,衆多老牌導演作品向“年輕化”轉型後,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比如姜偉導演的《獵場》,孔笙導演的《歡樂頌》,鞠覺亮執導的《幻城》等,在口碑上幾乎都是職業生涯最差作品。
老牌導演的轉型,其實是在跟随電視劇觀衆的主流群體80後、90後的步伐。但是很多導演與80後、90後的審美脫節,使得他們的作品很難完全Get到年輕人的喜好。此外,在更多的與資本綁定之後,老牌導演也開始向收視和市場妥協,從整個電視劇市場來看,大家瘋狂追逐IP,但忽略作品質量,這也使得部分導演創作松懈,佳作難再得。
從《獵場》到《歸去來》姜偉和劉江紛紛跌下神壇《歸去來》在宣傳中稱:“想通過關注新時代留學生群體的成長蛻變,以及她們身後的社會階級和背景,去反映中國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但《歸去來》仍是扛着主旋律的大旗,包裹着“留學生”的外殼,講述小情小愛和家族恩怨的故事。總結而言,《歸去來》有以下三大槽點:
1.主次颠倒、劇情拖沓很多觀衆都是沖着唐嫣和羅晉的“情侶檔”去的,但是第一集中主線男女主出現時間不到五分鐘,大篇幅用來交代副線女二和男二的感情糾葛。而女二的家庭背景,感情世界,日常生活,成為前幾集的核心,唐嫣飾演的蕭清更像是來“打醬油”的。
除了主線和副線颠倒,《歸去來》劇情也無比拖沓,關于男一和女二不能領結婚證的問題就講了四五集,其他細小的瑣事也能講一集,被諷刺精華全在預告片。到了14集左右,男女主依然沒有太大進展,關于四個主演家庭部分的埋線也不夠充分。
2.邏輯硬傷,人設失敗在《歸去來》中,頭等艙的富家千金肚子疼到呻吟無人管問,需要經濟艙的路人過去救援;富二代請得起律師付不起保釋金等邏輯問題頻出。此外,男一和女二早有婚約,但男一官父和女二富商父合力阻止他們結婚,就是因為兩家是利益共同體,延遲結婚有利于家族發展,但雙方家長“強行”不告訴子女實情。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推進劇情發展,給男一女二感情埋下雷點,強行鋪墊女一男二。
導演和編劇,想塑造的女主蕭清是正義、有原則且獨立的,但是觀衆看到的卻是女主荒廢學業去打黑工,編劇想塑造的男主書澈是正義且不與父親同流合污的,但是男主肇事後讓别人頂罪的劇情,也讓觀衆感覺其價值觀矛盾。
3.時代脫節,代入感差《歸去來》中,爬雪山的LOW特效,告白PPT的土味,男主住的樣闆間房子等BUG都讓觀衆頻繁跳戲。而且,劇中的感情線也被吐槽适合發生在80後身上,完全沒有90後的代入感,有網友稱:“2018年了,誰還要看土得要死的暗戀”。
而唐嫣在《歸去來》中飾演的蕭清,正義凜然,勵志平民女孩人設,依然和以往沒有太大區别,作為“法二代”,劇中對其中産階級留學生代表的刻畫過于平面,難以引起共鳴。更是有人吐槽,“哪裡不能談戀愛不能吵架不能跟蹤,為什麼拍留學生群體?”
《歸去來》播出後,很多觀衆将矛頭直指導演劉江,稱這是曾經拍出過《鐵血青春》《媳婦的美好時代》的導演最大的滑鐵盧,這也讓小編想起在《獵場》播出後,導演兼編劇姜偉也迅速成為衆矢之的。
《獵場》播出期間,很多觀衆認為該劇“節奏太慢”、“商戰戲如兒戲”、“色調太Low”、“感情戲太狗血”、“嚴重與時代脫節”,稱不敢相信這是曾經拍過《潛伏》的導演寫的劇本。如果要說《歸去來》和《獵場》的相似之處,除了劇情充滿懸浮感,審美與時代脫節外,最大的雷同,就是背後的導演劉江和姜文紛紛砸了招牌,跌下神壇。
審美脫節、向市場妥協、資本逐利老一輩導演的作品開始“質變”其實,不僅是《歸去來》的導演劉江,《獵場》的導演姜偉,接下來要播出的《在紐約》的導演鄢頗,同樣是一位老牌導演,他曾執導過《新結婚時代》《我的糟糠之妻》等劇。可以看出,這些導演以前拍攝題材多為家庭倫理劇,或者諜戰劇,現在都轉型“小情小愛”,開始講年輕人的故事。
這些導演的轉型,主要是基于電視劇觀衆的轉型。守在電視機跟前的觀衆很多是家庭用戶,受衆年齡偏大,但視頻網站出現後,多屏化擴大了電視劇觀衆的觀看群體,在視頻網站在收看的個體用戶,明顯更年輕化。可以說,目前的觀劇主力正在逐漸從60、70後轉移至80、90後轉移。
在家庭倫理劇和抗日劇等霸屏多年後,市場成為了年輕人的天下,《媳婦的美好時代》《潛伏》等劇顯然已經不能引起年輕觀衆的興趣,故而這些老導演,也在尋求年輕化。
但是雖然老牌導演紛紛向年輕人的喜好靠攏,但因并未真正理解年輕一代的文化,所以并不被年輕一代共鳴,而小年輕的“小情小愛”,對電視機前的中老年人又沒有吸引力,反而丢了自己最擅長的中老年陣地。整體來看,老牌導演轉型失敗,有以下三點原因:
1.導演審美與時代脫節《獵場》中,女主羅伊人風情款款地讀着村上春樹的書,被罵做作;為了讓女主死心,女主閨蜜謊稱看見男主在監獄中“搞基”的劇情,更是被觀衆嘲笑,“賣腐”看似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口味”,但導演實則并未消化“賣腐”本身的意義。
而在《歸去來》中,暗戀女二的男二偷偷觀察女二的生活,并将偷拍女二的照片做成了PPT當衆表白,這在導演劉江認知中的“浪漫”,在觀衆看來,就是跟蹤狂和道德綁架。此外,在《歸去來》後續的劇情中,女主揭發男一女二家庭官商勾結,因此又産生恩怨離合的劇情,活脫脫就是一套上世紀的“愛情大戲”。
2.導演向市場妥協曾拍攝過《玉觀音》的丁黑,在去年的新作《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将故事原型周瑩名門出身的千金身份設定成了野丫頭,為了取悅市場,他并未用大篇幅去講述周瑩成為女富商一路上的不凡見解和膽識,而是加入了過多的“兒女情長”,利用沈星移和趙白石等人,來幫女主化解難關,将一個嚴肅的女富商故事,拍成了“瑪麗蘇”。
曾經拍攝過《北京無戰事》《溫州一家人》的孔笙,在《歡樂頌》中,大講特講“階級差異”、“婆媳矛盾”、“家族恩怨”、“處女梗”等社會熱門話題,但是并未有深層次的讨論,隻停留在表面的展現,雖然賺足了收視,但卻成了孔笙口碑最差的一部作品。
3.資本市場逐利近幾年,随着文娛行業的野蠻生長,大量資本入局,這也導緻很多導演與資本方的捆綁越來越深,已經成為了利益共同體。比如姜偉在青雨傳媒持股481.2萬股,持股比例為4.63%,他與青雨傳媒不僅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是青雨傳媒的董事。
随着視頻網站的崛起,資本的逐利性質更加明顯,市場都在哄搶頭部劇,鮮有重視質量者。老牌導演鞠覺亮執導的《幻城》,投資高達3億,雖然收視口碑雙撲街,但該劇在還沒拍完時就已經收回了成本。市場的盲目,也緻使了導演們創作質量的下降。
老牌導演們90後喜歡的電視劇了解一下目前來看,這些老牌導演一個一個開始砸招牌,頗有晚節不保的架勢。《歸去來》的導演劉江曾在采訪中提到,與90後無代溝,還開彈幕看《歸去來》的吐槽,但是事實證明,《歸去來》似乎并沒有得到90後的普遍認可。
現在的90後,似乎更加偏愛美劇、韓劇、日劇,對于國産劇,不是沒有人看,就是邊看邊吐槽。到底是國産劇創作者對90後有誤解,還是90後對國産劇要求過高?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随機采訪了10位90後,來看看他們對國産劇的看法。
觀衆@凱特尬德:去年到今年好像很流行“僞現實”劇,去年一堆“醫療劇”,今年不是搞無人機,就是去海外留學和發展,尊重創作多樣性,可看來看去還是愛情故事啊,體現專業的一個都沒有,想看《非自然死亡》這樣的劇集。
觀衆@Y璇:作為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回來打開手機,都是那些超現實的愛情偶像劇,真的很乏味。現代劇很多是《談判官》這種劇本設定脫離現實的,古裝劇甚至還有《孤芳不自賞》演員玩忽職守後期粗制濫造的,國産劇可以說非常糟糕了。
觀衆@初七:希望看到題材新穎不落俗套,演員演技在線不會跳戲,能夠走心而不是為煽情而煽情,劇情不要脫離現實讓人覺得無語,最好能像網劇一樣拍20集就夠了,拖得太長會産生厭倦感。
觀衆@sonder:現在的電視劇拍着拍着就脫離現實,讓人代入感不強,感覺看起來有距離感。就比如《溫暖的弦》,夠虐心,也夠美好,就隻是在想象的生活中,不可能在真實生活中出現的。還是想看能真實反映生活的情感類的電視劇,比如《請回答1988》。
觀衆@人間瑰寶:看美劇的過程中,大多時候需要動腦子去想某個情節或者是動作,像《權力的遊戲》就是,感覺一部電視劇并不是導演用鏡頭交代所有而是導演和觀衆共同完成的,真希望國産劇的制作也能高端點,不要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
觀衆@今:太浮誇,太狗血了,少演點什麼霸道總裁、富二代,這個世界還是普通人比較多,現在電視劇又不是要教年輕人炫富。
觀衆@liberté:國産劇現在都是重量不重質,情節單一,劇本老套。真的覺得國産劇應該突破愛情這個核心詞,創新劇本,創新情節,年輕人想看的又不是隻有愛情,很多早戀的說不定就是電視劇影響的。
觀衆@羊小傑:國産劇的标杆,《武林外傳》《父母愛情》《亮劍》等一看就是用心的。不管題材怎樣,要尊重觀衆,制作要用心,比如《太子妃升職記》,雖然是小成本網劇,道具也很簡陋,但是演員和制作都能看出來用心。
觀衆@言又幾:幾年了看過最不錯的就是《琅琊榜》了。我覺得現在的國産電視劇很多都是表面工程,内容膚淺沒有宗旨,希望真誠多一點,圈錢少一點。
觀衆@羊:我比較喜歡家庭喜劇或者是偏劇情類的電視劇,劇情輕松幽默,但是現在的電視劇市場,都是青春偶像劇和古裝劇,演技浮誇劇情俗套,有點快餐消費的味道,毫無營養價值。不要求大投入,起碼在劇情和演技上多下功夫,喜歡像《白夜追兇》這種有實力的國産劇,而不是IP大劇和靠流量支撐的劇集,像什麼《孤芳不自賞》,簡直毫無演技,《泡沫之夏》的“純愛”也完全Get不到。
觀衆@東邪:制作講究點!編劇精良點!節奏合理點!演技精湛點!還有,題材上能不能突破下,特别想看科幻的。
對90後來說,他們的人生可能沒有大時代的印紀,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的生活隻有愛情。90後是追求個性化的一代,而且與父輩相比,他們的文化圈更加多元,這意味着他們不僅對劇集質量有更高的要求,也對類型有着更多的需求。而且随着90後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對劇集中所傳達出的價值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出,制作粗糙、劇情硬傷、題材單一、長度注水、演技生硬等問題,已經成了90後對國産劇最為诟病的幾點問題,當然,這也是國産劇老生常談的問題。或許,道理導演們都懂,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