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還是不錯的,即使早已知道結局看得過程中還是很緊張,劇中的全小将也比五共裡李德華的表演更狡黠和兇狠。但從了解曆史的角度來看就不那麼推薦了,一是電影為了營造懸念和戲劇性改編了很多,比如曆史上(參考電視劇五共)的張和全在1212前并沒有很深的矛盾,全送的錢該收也是收了,1212那天張、鄭等人被全邀請去玩一開始也玩得很投入,盧在當晚并非那麼被動等等,這也導緻了劇中的人物變得臉譜化;二是真實的曆史其實并沒有這麼多懸念,畢竟小将一方不僅先發制人、軍力更強,還掌握全國情報信息,相比之下張新官上任,和部下沒有建立深刻的聯系,首警司的直屬部隊也不多,全程還處于被動狀态,從開始就沒有勝算。從更長時段的角度看,全小将的上台也幾乎是意料之中的事:1026後混亂的局勢裡,不論是軍隊裡的全小将、鄭升和,還是政界的崔圭夏(及文官政府)、在野的民主勢力(金鐘泌和金泳三)都各懷鬼胎。盡管1026後,放棄維新體制、實行直選在形式上成為了全國上下的共識,但建立新體制的議程卻一直被擱置,背後是各方勢力間的沖突——崔自身的優柔寡斷和權力欲望、鄭對民主人士的排斥、軍隊内部甲種和一心會的矛盾,等等(參考《金大中自傳》)。一片混亂中,全小将一方的組織最嚴密、實力最強大、掌握的信息最全面,自然“脫穎而出”。再加上此時的美國也并沒有積極幹預的意願,全小将就徹底沒有任何阻礙了。不過最後還是要為美國辯解兩句,雖然美國在韓國這類現代曆史片裡看起來都搖擺不定、十分消極,但至少美國的存在本身就對軍部構成了一定威懾,比如小将一開始也想着按“程序”拿到崔的批準、不要爆發流血沖突;同時也為政界的鬥争立下了基本的底線,即使軍政府再厭惡民主人士也不能把金大中直接暗殺了,否則1212當晚直接把首爾炸平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