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80年代的電影《柏林蒼穹下》講述了一個守護柏林的天使落入凡間的故事。影片中天使作為最主要的叙述者,其鏡頭視點和視角的運用極具風格特點。

影片不乏天使的主觀視點鏡頭。影片開頭,兩位天使主觀掃視戰後柏林上空,俯察衆生。由于叙述者的特殊性,這一高空俯視鏡頭與角色本身的全知性、全知視角相吻合,呈現出主觀視點中的客觀冷峻之感。而叙述中最為主觀的内容不是依靠鏡頭語言表達,而是通過角色描述性的言語及心理來刻畫。兩位天使在車内的交談及瀕死者的心理活動中都有大量用文本描繪的、本可以用影像展現的畫面;卻由叙述者說出,強調人物身份主體性的同時,更賦予了影片抒情詩性的色彩。

相比于自然的俯視鏡頭,天使的仰視視角便顯得尤為突出。在觀看“空中飛人”瑪麗安的表演時,導演一反常态使用了天使丹尼爾的仰視鏡頭,我們看到他的眼中滿含淚水。瑪麗安最後的演出中再一次出現仰視視角,鏡頭同時正反打丹尼爾揚起的臉龐和在空中起舞的瑪麗安。此刻的丹尼爾成為群衆中的一員,客觀的視點也暗示着丹尼爾“我将活在一切之中”的領悟與渴望。

丹尼爾對瑪麗安的仰視絕不僅是一種“真假天使”的身份互換,更不僅是情欲。他墜入凡間之後,影片所有的畫面開始轉彩。他與瑪麗安的重聚不像是情人的思念,更是靈魂相合的渴求。在同一時空中,“我在自己身上找回自己”;兒童、老人、男人、女人,在此刻直抵跨越時空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