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前好些天,我是在翹首以盼《造夢之家》上映中度過的。我喜歡的是伍迪·艾倫、韋斯·安德森這類有明顯個人風格的導演,對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雖然看過他的六七部片子,但尚未捕捉到其特色所在,對于導演個人也知之甚少。

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烈的緣故,對于我所不了解行業的從業者,我總是想探究其生活細節。之前去剪發,一番“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服務經曆”“你會覺得這份工作過于平淡無聊嗎”“你的薪資情況和工作節奏”連珠炮般的發問,讓Tony老師一度懷疑我有不可告人的身份。

談及《造夢之家》,斯皮爾伯格稱:“這部電影是我寫給家人的一封情書,同時也是寫給藝術的一份情書,這也是我拍過的最私人的一部影片。”

懷抱着對藝術的喜愛、對電影的熱衷、對導演成長經曆的好奇,趕完課程論文後,我當即把觀影提上日程,卻發現周邊不少影院都沒有《造夢之家》的排期。我最終一咬牙,扛過麻煩的通勤,奔赴朝陽區的某家影院度過了心滿意足的一下午。為其跋山涉水,實乃不虛此行。

兒時的Sammy在初次進電影院前滿懷恐懼,觀影時則對火車脫軌的鏡頭深感震撼。在拿到心儀的火車禮物後,他不安于任其在軌道上平穩行駛,而是選擇模拟在他腦海裡反複重演的沖撞鏡頭。

擔心Sammy對電影裡的“crash”場面形成心理陰影的父母,萬萬沒有料到他會對其上瘾。在接受媽媽“記錄下玩具火車脫軌的這一幕,之後以觀看影像解饞,保護玩具不會過快損毀”的建議後,Sammy借助爸爸的相機和膠卷,創作了自己的“處女作”。

此次神奇的體驗讓Sammy怦然心動,而他并未不滿足于對拍攝電影的淺嘗辄止。在家人的包容和支持下,他在這條道路上愈行愈遠:從用衛生紙将妹妹裹成木乃伊演繹恐怖片,到聚集好友拍攝有模有樣的西部片,在比賽中大放異彩。

豆瓣短評裡,不乏對Sammy父母給予鼓勵與支持的豔羨之聲。毋庸置疑,這的确是Sammy的一場簡單的crash演變為熱情的crush,乃至畢生摯愛的關鍵。對于幼年子女的興趣愛好,父母在态度褒貶和資源供給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若是不認同,往往是直接給孩子萌芽的念頭判了刑。

父親一直強調電影應隻是Sammy的興趣愛好,不要投入過多精力和時間,稱“如果你把研究電影的勁兒放在代數上,早就名列前茅了”。而Sammy則不服氣地反駁說:“但是我喜歡電影”。

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曆,發覺我的興趣愛好亦是在支持和反對交織的聲音中慢慢開花結果的。

小學二年級寫日記,用再稚嫩不過的筆觸寫了幾百字的科幻小故事,被家長指出“這種東西不好,以後不要寫這種風格”,我聽話地擱筆,長大後對科幻類小說和電影也一直興趣寡然;小學五年級的周記給老師批閱,老師提出不少貼合應試教育的寫作建議,導緻我一度不知如何下筆,媽媽見狀讓我“可以不聽取别人的建議”,我這才重獲新生。

小時候學琴,爸爸讓我“别整這些有的沒的”,但媽媽見我發自心底地喜歡就不加阻攔,這一堅持便是十多年。同學父母見狀則詫異地問道:“學這麼久,是要走藝術生的道路嗎?”我初升高的那年,班主任讓我停止興趣班的安排,媽媽一邊忙不叠地答應,一邊繼續送我去上吉他課。

我之前實習單位的leader,一面誇贊我從會計跨保新聞有熱愛、有勇氣,一面談及自己今年小升初的女兒,臉上陰雲密布:“我讓她退出合唱團,全力以赴準備考試,但她就是不聽。”她前後态度的差異讓我在飯桌上一時失語。

《造夢之家》中的Sammy,在踏上電影創作的道路的前一秒,依然在深不見底的大學生活裡苦苦掙紮,備受抉擇困擾。

導演李安當年填高考志願時,表示“我想當導演”,卻成為家中的笑料;與同學在台灣環島進行舞台劇巡演,遭到父親痛罵;在美國求學後,父親依然覺得導演的工作不入流,與之相關的話題成為禁忌。甚至在李安拍完《理智與情感》的年紀,父親仍苦苦勸說:“小安,等你拍到50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

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隻有沿着極端傳統、正經的道路前行,埋頭于能切實提高飛黃騰達可能性的事情,才光明正大、名正言順。

為什麼我們總在身邊人的幹涉下,自己的喜愛被迫給所謂的正事讓路?而所謂的正事和正路,其界限和方向在哪裡,又是否一成不變?

我在文學和音樂上的愛好從小就有足夠的成長和發展空間,雖然我沒有成為音樂家或文學家的天賦和能力,這些職業也不在我的謀生選項裡。

但找到一項陪伴良久、萬分契合的興趣,難道不足難能可貴嗎?就因為這對所謂的掙錢看似毫無助益,就能從人生天平的砝碼盤中輕易抽出、丢棄?在強調全面發展、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今天,還會有多少人可能的路被毫不留情地下了“禁止通行”的命令?

谷川俊太郎說:“六月的百合花讓我活着,死去的魚讓我或者,被雨淋濕的狗崽,和那天的晚霞讓我活着。”我們衷心熱愛的事物,讓我們活着。

縱觀目前豆瓣短評中對《造夢之家》的抨擊,被吐槽次數最多的無非以下兩點:一、這部半自傳電影中的男主要啥有啥、順風順水,比他艱苦、努力的電影人數不勝數,拍這部片子的意義在哪裡?二、全片臃腫,不必要情節太多,家長裡短絮叨了一堆。

第一點質疑讓我想起上次長途旅行中,和朋友夜聊時,我們各自談起自己成長至今經受的風雨。一位親近的朋友指出:“你看你從小到大,也就突然結巴這件事,除此之外你也很順遂。”

和我再親密不過的人,也沒有辦法對我的經曆和挫折懷有同感。發生在我内心狂風驟雨,我體現出來的不過寥寥,别人接收和體會到的更僅剩一二。很多的無奈和掙紮,都難以與外人道也。

因此我不難理解,片中對Sammy飽受家庭分裂痛苦的呈現,被網友指責為“别人看心理醫生要花錢,我們還要掏錢看他治療童年家庭問題”。一次生活幾近坍塌的困境,傳遞給受衆的可能隻是“一位自私母親的逃逸”。因猶太人身份在學校倍受欺侮,則被觀衆稱為“俗套的校園霸淩”。

看慣了各種傳記片中的天才落魄、鹹魚翻身,在各種不同凡響的人生奇遇的轟炸下,我們的興奮阈值不斷升高,對不夠波瀾起伏的故事已然失去耐心。卻不料,一隻蟑螂的出現,代表千萬隻蟑螂的生存;一朵浪花的湧現,可能是滔天巨浪的預警。所有不夠濃墨重彩、駭人聽聞的事物,皆被認為不足為奇。

再者,就算斯皮爾伯格的追夢之旅的确稍顯平淡,也不足以成為攻擊《造夢之家》無價值、無意義的靶子。于我而言,并不是隻有卓爾不群的人物和事物才值得傳頌。所以,我喜歡《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我是布萊克》《無依之地》這一類的片子。

郭頂在《水星記》裡唱:“還有多遠/才能進入你的心。”我喜歡能幫助我貼近某個個體或某類人群的影像記錄,癡迷了解陌生人物、事物并與之建立感應或聯系的過程。大千世界,走進我眼簾、引起我興趣的事物新奇足以,不必皆求驚奇。

對細節的迷戀,則讓我不必受嫌惡《造夢之家》冗長叙事的困擾。我小學最愛讀《紅樓夢》《小婦人》《傲慢與偏見》和《名利場》,對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往往事無巨細的描繪心醉神迷。

所以,我喜歡《造夢之家》中對母親移情别戀的層層鋪墊,喜歡Sammy偶然意識到事情真相後與母親相處時長期的尴尬和冷漠,喜歡對Sammy三番五次遭受的校園霸淩的呈現。

我會覺得,這些是真正影響到斯皮爾伯格本人人生軌迹之處,是他對自己隐秘内心的剖白和披露。雖然這些交代和處理飽受诟病,但我認為這些情節值得咀嚼、體會。像是發現了一條無人問津的小路,“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縱然這最終通向的,隻是一個仍然虛假的斯皮爾伯格。

我很喜歡電影,一直都是。去年年末得新冠的第一天,我全身發熱、渾身劇痛。為了沉浸在某種喜愛的事物中、忘卻這種痛楚,我選擇入睡前看《唐伯虎點秋香》。感染期間,我溫習了許多部星爺的電影,作為緩解切膚之痛的良藥。

《造夢之家》中讓我不由自主掉下淚來的,是Sammy拍攝并剪輯的逃學日短片在畢業舞會上公開放映的片段。大家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看到滑稽的鏡頭捧腹大笑;少年活躍在賽場上的英姿則獲得驚呼連連。一開始沉浸在分手悲傷中的Sammy,看到大家的反應,也有些許笑意爬上他的眼角。

電影記錄下玩具火車驚險的脫軌,也記錄下逃學日上的意氣風發和青春活力;記錄下歡脫和和睦的家庭日常,也是母親出軌不可辯駁的證據。拍攝電影是小Sammy兒時的摯愛,也是他長大後家庭分裂的導火索之一;拍攝電影是幫助Sammy逃脫校霸魔掌的救星,也是Sammy求職時義無反顧的心之所向。

電影如此複雜、多元、趣味盎然,也摻雜有侵犯、偷窺、醜相環生。而這正是我愛它的理由。

祝大家足夠幸運,曾經曆的突如其來的crash可以在呵護與培育下成為曠日持久的crush;既有長年累月的熱愛、不可一世的夢想,也有近在身邊的愛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