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阿尔文·史崔特这个老头儿,《穆赫兰道》和《双峰:回归》或许将不复存在。
作者:HARRISON RICHLIN
JANUARY 19, 2025 11:00 AM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的开篇,便流露出与大卫·林奇其他作品相似的气息。夜幕降临,星光在天际闪烁。镜头缓缓展现美国中西部小镇的风貌——绿茵如毯的草坪,红砖砌成的房屋,背景中则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工业痕迹。安杰洛·巴达拉曼提哀婉的弦乐配乐将观众引入这个世界,它既烘托出画面的古朴静谧,又隐约暗示着这片土地深处潜藏的某种难以言说的伤痛。然而,与《蓝丝绒》和《妖夜慌踪》中令人不安的性心理噩梦,或是《象人》和《双峰》中令人沉思的形而上危机不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正如片名所示——是一个极其朴实的故事,其蕴含的情感力量却远非言语和情节所能完全表达。
从《橡皮头》到《双峰:回归》,乃至更早期的短片作品,爱始终是林奇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着力描绘爱那难以捉摸的力量,既有其赋予生命的蓬勃生机,也有其潜藏的黑暗与毁灭。然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对爱的诠释却截然不同。它不再以令人恐惧的事物来定义爱,而是聚焦于某种将一对疏远、却又冥冥中彼此牵绊的兄弟重新连接起来的力量。他们已不再年轻,健康也每况愈下,维系这段岌岌可危的兄弟情谊,已是迫在眉睫。
影片中,林奇标志性的元素依然随处可见——从离经叛道的角色到令人难以忘怀的声音设计——但同时也弥漫着一种纯粹而温柔的气息,这与他其他大部分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对这种特质的拥抱,使林奇抵达了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并由此成就了后来的杰作:《穆赫兰道》、《内陆帝国》,以及那部鸿篇巨制——18 集的 Showtime 剧集《双峰:回归》。这些作品无不展现了这位极具 vision 的电影大师炉火纯青的技艺,堪称其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在 2001 年接受《帝国》杂志采访时,林奇曾将《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称为他当时“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二战老兵阿尔文·史崔特(理查德·法恩斯沃斯饰)的故事。这位年迈体衰的老人,身患多种疾病,却毅然决定驾驶一辆约翰迪尔割草机,长途跋涉 240 英里,去探望他已十年未曾谋面的病重哥哥。剧本由林奇的长期合作伙伴、制片人和剪辑师玛丽·斯威尼,以及她的儿时好友约翰·罗奇共同创作。
当时,林奇正与斯威尼同居(两人于 2006 年至 2007 年间有过短暂的婚姻)。起初,林奇对这个故事并无太大兴趣,直到他读了剧本。剧本中蕴含的强烈情感深深地打动了他,促使他最终决定执导这部影片。在经历了《我心狂野》、《双峰:与火同行》和《妖夜慌踪》等一系列主题沉重、风格强烈的作品之后,林奇也意识到,他需要迎接一个更为独特的挑战:克制。
“我感受到其中对纯粹而强烈情感的渴求,这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时代氛围,”林奇在 1999 年影片小范围上映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我无法确定当时的氛围是对摆脱性和暴力的渴望,抑或是对更温柔、更直接的叙事方式的期盼。”
林奇的这番话不仅阐释了他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也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一贯秉持的创作理念——他从不试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预设或定义。这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他 1984 年执导的《沙丘》就曾被制片厂大幅修改,而鲍勃·伊格尔也曾迫使他在《双峰》第二季中揭示劳拉·帕尔默的凶手,这直接导致了该剧的衰落。然而,通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林奇创造出了一部既保留了他独特风格,又足够纯净的作品,以至于迪士尼在其戛纳电影节竞赛首映后便有意收购。
尽管评论界对这部影片赞誉有加,但由于上映规模有限,其票房表现相对平淡。票房成绩并非林奇看重的标准,但尽管他以新的方式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边界,影片却未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这或许在他心中激起了某种反思。因为他随后的作品,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格局呈现出来,并且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
《穆赫兰道》最初是一个在《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上映前便已开始拍摄的电视剧项目,但由于电视台高管们希望预知故事的走向而遭到拒绝。林奇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很可能连他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虽然《穆赫兰道》中关于失忆和黑帮式电影制片人的情节与《双峰》更为相似,而非《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但林奇那种让作品自由流淌、而非预设明确目标的创作方式,似乎是他只有通过创作后者才能真正领悟的真谛。
从影片制作的方方面面——与老友西西·斯派塞克(林奇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杰克·菲斯克的妻子)和理查德·法恩斯沃斯(他在拍摄期间身患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合作,到选择按照史崔特先生实际驾驶割草机的路线进行时间顺序拍摄——林奇都力求使自己的情感与角色的旅程紧密相连,从而深刻地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无论是法恩斯沃斯饱经风霜的眼神特写,还是运用闪电雷鸣来渲染史崔特得知哥哥中风消息时的情感冲击,林奇都以无需冗长独白或激烈争辩的方式,细腻地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悲痛。
这种对表演、意象和场面调度的精准把握,不仅体现在《穆赫兰道》那梦境般的逻辑呈现中,也贯穿于林奇 2006 年的悬疑惊悚片《内陆帝国》那令人迷乱的氛围中。《内陆帝国》由劳拉·邓恩饰演一位迷失在角色中的好莱坞女演员,这部影片常被誉为林奇的“假面”或“八部半”,因为它深刻地剖析了电影制作人自身与其创作的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尽管《内陆帝国》是对林奇职业生涯中所有主题和概念的一次总结性的呈现,但真正将观众与影片中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可能性联系起来的,更多的是我们对林奇本人的理解,而非银幕上所呈现的内容。即使是那些怪异的拟人化兔子,也更多地让我们联想到林奇惯常带我们进入的那些晦涩难懂的意境,而非它们在故事本身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再次,通过这种视角来审视《内陆帝国》,将其视为林奇对自我的完全拥抱,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创作动力的源头追溯到《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以及这部影片如何在林奇心中再次确立了驱动他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以及他不断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内在驱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很多不同类型的事情,”林奇在 2006 年接受 KGSM MediaCache 采访时说道,“而重要的是你最终爱上了什么。”
回到林奇创作的主题核心,即便《内陆帝国》可能标志着他电影语言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或一次新的拓展,这取决于观看者的解读),《双峰:回归》仍然是他呕心沥血的终极之作。或许在其职业生涯中,林奇第一次得以如此淋漓尽致地挥洒才华,将他作为电影制作人、声音设计师、音乐家、视觉艺术家乃至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技艺都倾注于这部作品之中,构筑出一个融合了神秘、喜剧、恐怖与暴力的黑暗奇观。然而,在那些怪诞不经的情节和令人不安的场景背后,《双峰:回归》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林奇与他最珍视的合作者们重聚所迸发出的炽热激情,正是这些人帮助他将那些天马行空的 vision 化为现实。
凯尔·麦克拉克伦、劳拉·邓恩和娜奥米·沃茨等演员均在剧中担纲重要角色,原剧的大部分卡司也悉数回归,更有詹妮弗·杰森·李、汤姆·塞兹莫尔、蒂姆·罗斯和马修·里拉德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曾在《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有过令人难忘的短暂亮相的哈里·迪恩·斯坦顿也参与了演出,这成为了他 2017 年去世前为数不多的银幕形象之一。正如西西·斯派塞克、理查德·法恩斯沃斯和哈里·迪恩·斯坦顿的加盟使《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超越了其表面的叙事维度,林奇与这些挚友和同仁的再度携手,也为《双峰:回归》增添了更加摄人心魄的魅力和厚重的情感底蕴。
如果你因《橡皮头》和《穆赫兰道》而钟爱林奇,那么初看《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或许会觉得它在他那些风格怪诞、离奇的作品序列中显得格格不入。它没有沉溺于超现实或病态的意象,而是始终关注并紧密围绕着一个男人为了另一个人而甘愿放下一切的意愿和坚定决心。我们很难不感受到,林奇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观众,他不仅重新定义了我们体验电影的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解读自身内心世界的方式。他的创作目标——如果一定要说有目标的话——是引导我们拥抱未知,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不执着于追寻既定的答案,而是关注人与人之间如何跨越距离和隔阂而彼此吸引。
在许多方面,林奇都与阿尔文·史崔特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性。他们都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凡的道路,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前行;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他们得以更深刻地体察人生的种种困惑与感触——既有其极致的美好,也有其扭曲的悲剧,并将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夜空中繁星的壮丽景象以及它们所暗示的无限宇宙,是林奇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意象,而在《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这一意象或许得到了最为动人的诠释,它成为了连接阿尔文和他哥哥之间情感的纽带。
“今晚的夜空真是繁星满天!”阿尔文仰望星空时曾这样感叹。如今,林奇也成为了那片星空中的一颗闪烁之星,我们或许可以因此而稍感慰藉,因为这漫漫长夜也因此增添了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