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5,看在40年代國産電影和石揮的份上,勉強四星支持一下。
桑弧、張愛玲、石揮三位一體,都是第一次看;但因為和預期相差很遠,總覺得差點意思。觀感一般,有點漫長無味,作為電影節奏還是欠佳。故事基本還是老一套,但視聽上和阮玲玉時代的默片則大相徑庭。各個方面像話劇一樣,今天看來更是格外闆正,尤其是那話劇腔-略有不适。當作喜劇小品來看或許還可以,一場謊言和猜忌引發的鬧劇,從鋪墊醞釀到高潮,再到救贖式的大團圓和煽情結局都不在意料之外,和“太太萬歲”形成呼應。唯一驚豔的一筆莫過于結尾最後一句台詞形成的閉環-意味深長且結構完整。
劇本還不錯但(或許配合上視聽)中規中矩,埋下伏筆然後拆穿,都市家庭恩怨糾葛,還有點黑色電影的味道,但和同期好萊塢還是有差距。但若和今天的小品相比,則又顯得高明多了。
從劇本到表演,每個細節都是從模子裡刻出來的,都缺乏自然和靈性。不僅不夠電影也不夠生活,生硬刻闆且視聽引導過強-信息量不夠,直白甚至有點膚淺,沒有餘味和縱深可言,這可能和時代局限有關。
pa.前半個小時在電腦看的,換到大銀幕和現場後活躍許多也親切許多,原先粗糙膈應的感覺消失了。
台詞、選角和表演還算典範-從當時話劇的角度來看。人物典型,但不夠立體,主角張伐有點朱時茂的俊逸但是拘束,而石揮飾演的老丈人-頗有陳佩斯那股靈氣-倒是鮮活豐滿。
最大的烏龍莫過于把男主認成了石揮!!!-尤其是在石揮的展映上。但他黑白年輕照太帥了,完全和片中丈人對應不上,誰能想到他演了這麼一個最精彩的配角。就像閉幕後一位老人所說“石揮演得太好了,拉别人一大截。”-另一個人問“誰是石揮?”
ps.一查才知道石揮居然兼任導演和演員,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還要深挖。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7.6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7.4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5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7.7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7.3
25.5.14小西天
初看石揮和40年代的中國電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性吐槽
C+來晚了半個小時。旁邊的人咯咯大笑不止,這樣的影片有大銀幕和互動是正常的,不過還是無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離場,為何要花費五十塊和三個小時的寶貴時間投入在這樣的娛樂消遣中?終于完全被淹沒了,昏昏欲睡。從視聽風格到内容完全無感,斯科塞 ...
《齊澤克》-簡評和劄記
A-正在讀第一本他的書《斜目而視》,再來親眼看看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從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這位偉大的智者。依舊十分親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偉人光環形成的遙遠距離了,他在世卻如同逝世。(容許我胡吹一段)他擁有舉世無雙的極端聰慧和靈性 ...
評分:A-8.0首先,談談标題“1951年的歐洲”。一個時間-1951,标志着戰後重建期的末尾,戰争的問題已經被轉化至次要位置了,無論是羅西裡尼——在拍完“戰争三部曲”後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現實問題——還是其他人都開始從戰争的陰霾中離 ...
簡評
評分:7.9和奧爾米《米蘭心事》、《工作》類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異域風光的魅力-獨屬于意大利的街頭風情和城市景緻,也有着與之對應的人物内心氛圍和情感糾葛。精巧嚴密的情節同紀實性的風格完美融合,戲劇性以難以預料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蘊釀 ...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80周年紀念-兼評羅西裡尼“戰争三部曲”
公衆号圖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趕在今年此時才觀看羅西裡尼,實在是緣分和命運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現實主義運動開山之作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誕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