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張婷,《家譜裡的人生》這一集的導演。片子播出後,看到很多人都在評論裡詢問勵雙傑老師那裡是否有自己家的家譜。對自己來自何處、根在哪裡、祖先是誰的關心,好像是大家都會有的一種情結。所以當這集的導演,可以說是沾了題材的光。

說實話,拍攝勵老師和他的思綏草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親眼見到家譜,對我來說,從前一直覺得家譜是一個很陌生,或者隻有在特定地域和家族才有的東西。直到在思綏草堂,勵老師拿出珍藏多年、色澤依舊鮮亮的挂譜(就是片中出現的那一件),我才勾連起了一些小時候的記憶。爺爺在世時,每年除夕都會在把一張畫拿出來挂在牆上,然後擺放好貢品,向畫的方向磕頭敬香。原來,那幅“畫”也是家譜的一種,而“畫”的内容,則是自家的祖先。

坦誠地說,做古籍這部片子之前,我對這個領域并不了解。但這種不了解,有時倒也是做紀錄片的快樂之一。每接觸一個題材,就好像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每認識一個人,都能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雖然是在拍古籍,但歸根結底講的還是人的故事,所以,這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工作。

在和勵老師短暫相處的幾天裡,我們一邊拍,一邊了解着關于家譜邊邊角角的小故事。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段充實,快樂,也很…熱的經曆。

那幾天,正好是南方夏天的下半場。勵老師的藏書屋是他宅院頂層打通的三間屋子,因為拍攝要保證聲音質量,大多數時候都沒辦法開屋裡的電扇,攝影師方老師的衣服總是被汗打濕,就連勵老師也是隔幾個小時就要去換一身衣服,後來出現在片子裡,也可以看到他衣服常常像是被灑了水。有一次采訪中途,沒問兩句話我就中了暑,采訪隻能暫停,去喝幾口藿香正氣水再繼續…所以每天拍攝間隙,他都會張羅着大家吃西瓜,這就算是愉快的中場休息。直到後來,我們看到西瓜就連連擺手——實在是吃不下了。

我所拍攝的兩個主人公,張湧泉和勵雙傑,都是本系列片子裡少見的“大戶人家”。張老師遠離城市,在自己的世界裡清淨地耕菜地,做學問。而勵老師卻是典型的鬧中取靜,打開門是乘涼閑聊的大爺大媽,是冒着熱氣的早點鋪,是巷道和小橋上熙熙攘攘的忙碌人間。關上門,就是一片不會被攪擾的自在天地,不過遺憾的是,伴随着拆遷的消息,這份自在,或許隻能以“倒計時”的方式存在了。

那天是一個雨後,我們在屋内結束了當天計劃内的拍攝,想再多捕捉些勵老師的生活畫面,就決定和他一起出門散步。雖然位處城市,但這裡依然保留了傳統按姓氏居住和生活的格局,或許這冥冥之中也對勵老師收藏家譜起到了影響。而我在短短二十分鐘裡,眼見着身邊的景象從熱鬧到蕭條,再到最後,居然就走到了一片基本拆遷完成的廢墟之中,廢墟中矗立着醒目的挖掘機,還徘徊着主人離去時遺棄的寵物,空氣就這樣安靜下來。過了一會兒,他在一旁喃喃地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拆到我那裡呢。

片子播出後,我詢問勵老師的近況,他說政府已經為他找到了一個地方,但他還不知道是哪裡。不管怎麼樣,有去處就算是一個好消息。而我們的片子,也希望能為他生活在這裡的幾十年留一個紀念。還有他院門口的小竹林,是勵老師的父親生前種下的,我們也拍到了呢。

在我看來,勵老師知道自己熱愛什麼并能一直做下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這種快樂。

感謝為這集片子付出過時間和精力的所有人,再次感謝大家的觀看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