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馬史詩》中,特洛伊戰争起于三女神的金蘋果之争。而後作為報酬,阿佛洛狄忒誘使海倫愛上帕裡斯,誘發了最後的戰争。同樣,神與神之間相互對立,劃分陣營支持不同的凡人,人的戰争變成了神的戰争,人也變成了神的代理人。因此,再強大的凡人甚至是作為人神混血兒的英雄,他們都好像是被一張無形的往網牢牢地束縛着。無數人的絲線交織在一起,而他們背後的操縱者,正是高坐在奧林匹斯山上的衆神。

電影雖然基于《荷馬史詩》,但可以看出它盡力将戰争現實化了:兩軍對壘變成純粹的人的戰争,國與國之間的對立吞并、人的欲望懦弱和勇猛,也讓之看起來更像是一段“曆史”。因此在這裡,無論是海倫與帕裡斯相愛,還是兩方勇士的決鬥,都成為了個人的選擇(好的或者是壞的),冥冥之中操縱命運和結局的神“消失不見”了。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說,其中有些地方是反神的:無論是特洛伊祭司兩次導緻危險的建議,還是在面對的敵人時空無的威脅,裡面都摻雜了一絲招搖撞騙式的荒唐。相對于阿喀琉斯在阿波羅神廟前重重的一擊更是虛弱,在那裡,人手握着他們的命運并發出怒吼,而神靜止,永遠緘默。這樣,特洛伊戰争就由身不由己的命運悲劇,轉向了向死而生的勇氣贊歌,從這個方面上來講,這樣的改動是好是壞是對原作的原作精神的背離還是符合時代特征的再創作,我有些難以評判。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阿克琉斯在這裡的結局,留在他腳腕上的箭一方面是荷馬史詩中阿克琉斯之踵的隐喻。另一方面,曆史和傳奇在此合流,他拔掉了其餘的箭支而剛好留下這支,腳腕何以成為“阿克琉斯之踵”,給出了一個巧妙而合理的解答。

最後,一點演員的吐槽:

海倫的選角是我最不理解的,不是說戴安不漂亮,是她日耳曼風情濃郁的長相實在是讓我難以入戲,甚至覺得表妹比她看起來更“海倫”。

突然發現巴納和本巴恩斯有種莫名的相似,一時間都有些臉盲,開頭懷疑了好久到底是他倆中的誰演的。

帕裡斯選角最有意思,選開花挺有道理,這樣看電影時腦子裡想的是:“這麼漂亮張臉怎麼就偏偏沒長腦子”,而不是“這什麼人啊快滾????”,顔值還是能讓我原諒一點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