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第2篇,這部劇隻是松弛感嗎,他們明明也在熱烈抗争。

...

《我的阿勒泰》這部劇中,很多人看見遼闊草原美麗山崗,成群牛和羊,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們。

這不就是都市人向往的松弛感嗎?

那是因為,當都市人向往原野牧歌,就會覺得這裡很松弛。

劇中,我們分明還看見阿勒泰草原上,人們也在傳統和現代沖突中,熱烈抗争。

蘇力坦和張鳳俠在抗争,托肯和朝戈在抗争,文秀和巴太也在抗争。

他們都有自己堅守的東西和強大的生命力。

這也許才是阿勒泰草原生活最動人的地方吧。

...
1 蘇力坦抗争傳統消失,張鳳俠抗争愛的遺忘

巴太的爸爸蘇力坦,就像我們常見的嚴肅父親,堅守傳統,固執己見。

牧民在夏天轉場時,多走更寬闊方便的公路。

蘇力坦轉場隻肯走仙女湖的小道,明明不方便,隻因為那裡是他們轉場的古道。

草原上的獵人越來越少,不能養鷹了,獵槍也要被收走。

蘇力坦竭力抗争,偷偷保留了一支獵槍,他想要防衛草原上的狼。

兒子巴太一心要留在馬場參加賽馬比賽,不肯回牧場。

蘇力坦用傳統牧民的習慣,要求兒子回來守住牧場。

兒媳托肯想帶着孩子改嫁,他反對。兒子喜歡上漢族姑娘,他也反對。

這個倔老頭,看起來是一個人,和所有接受改變的親人鄰居們對抗。

其實,他對抗的其實是傳統秩序的消失。

他固守的傳統真的在這個時代沒有價值了嗎?

因為他藏起來的獵槍,他救了被狼圍攻的張鳳俠母女。

因為他隻肯走仙女湖古道,幫了懷念丈夫的張鳳俠。

因為他對信譽的看重,還有責任的堅守。

他替死去的大兒子償還債務,替回馬場的小兒子,支付賽馬的損失。

他還培養了一個遇事果斷,很有責任感的小兒子巴太。

蘇力坦像獨狼一樣抗争傳統的消失,帶着無奈和孤獨。

也讓我們看到了,現代秩序重建,也失去了一些傳統的價值。

...

張鳳俠看似豁達灑脫,她其實也和蘇力坦一樣,抗争消失的過往。

丈夫離開五年,她看似放下,其實在抗争愛的忘卻。

生活中嬉笑怒罵,像個邊塞俠女一樣帶着婆婆和女兒生活在哈薩克族居住區。

可她有個秘密,就是那個寶貝餅幹罐子,罐子裡有文秀爸爸的骨灰。

她執意要和蘇力坦一起走仙女湖古道,就是想到和丈夫相識的地方,把他安葬在樹下。

張鳳俠在抗争什麼?她在抗争着愛的遺忘。

灑脫張鳳俠和古闆蘇力坦,一起走古道。

這不就意味着他們其實相似,對抗時間的流逝。

張鳳俠遇見高曉亮,以為他是丈夫派來的,其實還沒有真正放下。

當她清醒的反抗利欲熏心的高曉亮。

她終于真正接納過去,同時繼續自己的生活。

當蘇力坦上交獵槍,答應兒媳婦改嫁,小兒子去馬場,他一個人守着牧場。

他終于接受新生活和舊習慣,和睦相處。

時間終究不可對抗,但愛可以化解冰山。

蘇力坦和兒子解除了誤會,張鳳俠帶着女兒融入牧場生活。

...
2 托肯抗争女人不能帶娃改嫁,朝戈抗争消費社會掠奪自然

托肯是一個可愛的哈薩克女人,直來直去,熱情爽朗,敢愛敢恨。

她第一次出場,好像一個怨婦,抱怨丈夫隻顧喝酒不顧家。

丈夫離開一年後,她提出要改嫁,還要帶着一雙年幼的兒女離開。

這在看重勞動力的哈薩克族牧民家庭,幾乎不可能。

她對這個家不負責任嗎?

她其實很顧家,自從和蘇力坦大兒子結婚後,一個女人照顧三個男人和一雙兒女。

一家人她一個女人忙裡忙外,丈夫又愛喝酒。

她想帶着一雙兒女走,恰恰是想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

但盡到責任的同時,她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人。

她敢抗争傳統,追求幸福,很會照顧家人朋友。

就算帶着孩子改嫁,她也不自卑,就算不結婚,自己開飯館也能生活。

她牽引文秀融入牧場生活,用愛評價文秀媽媽是不是好人。

她抗争的是固守傳統僵化的生活,卻不丢下傳統的責任。

...

托肯相中的蒙古男人朝戈,也是一個敢抗争的人。

為了心愛的女人,他會細心送護手霜,接受對方的兒女。

也會努力讓父母和奶奶幫忙勸說蘇力坦,盡力協調雙方家庭。

性格溫和的他,有堅守原則抗争的另一面。

當他看到有人破壞草原,堅定指出來,就算張鳳俠面子也沒給。

有人現場收蟲草,身為護林員的他立即報警,去抓那些破壞自然環境的人。

他在抗争着消費社會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傷害。

草原上的人,和朝戈一樣熱愛着這裡的自然環境,舍不得被外來人破壞。

...
3 文秀和巴太抗争,新一代隻能去大城市實現自我

文秀和巴太代表着新時代和舊時代的沖擊和和解。

他們在抗争什麼?

一開始是抗争留在牧場日複一日的傳統生活,他們要奔向大城市,一個要當作家,一個要去賽馬。

他們後來的抗争,恰恰是新時代的固定思維。新一代隻有到大城市才能實現自我。

當文秀在大城市,追求寫作目标,奮鬥多年,回到阿勒泰定居家鄉,這裡是給她無限寫作靈感的土地。

...

當巴太在大城市參加賽馬培訓,工作多年後,選擇回到牧場,這裡是讓他愛上馬,懂得愛和責任的地方。

文秀和巴太抗争慣性思維,隻有離開牧場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熱愛都市文明,也許繁華大都市,更能提供發展的空間。

但如果喜歡人與自然的相處,那麼自然文明也一樣遼闊深邃。

不然的話,朝戈奶奶怎麼會說出那句話,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

不然,張鳳俠為何會說出,草原上的草,樹,不是為了有用而活着,就這樣站在那裡,也很好很自在。

我們熱愛的松弛感,也許是他們在千百年和自然的相處和抗争中,總結的生活智慧。

文秀和巴太的回歸,就是一種抗争。

...
寫在後面

當我們向往阿勒泰的草原牧歌,也許他們剛剛從艱苦的轉場中休息下來,慶祝節日。

當我們喜歡草原人的熱情,也要接受他們不肯買賣,甯願記賬的習慣。

當我們羨慕阿勒泰人的松弛,要看看他們在草原居住千百年養成的習慣,你是不是真的能接受。

無論是遠方,還是自己的家,不可能隻有松弛,也不能隻有抗争。

在松弛和抗争中找到一個和自然相處的平衡點,需要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日積月累的智慧。

松弛是生活的真實,抗争也是真實。

當我們放下松弛感的執念,也許心遠地自偏,自然就能活出自己最舒适的節奏。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

@怡居城市,一起探秘,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