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983年《城南舊事》改編成電影的時候,林海音奶奶已65歲,1918年出生的她經曆了軍閥割據、北伐戰争、國共對峙、抗日戰争、解放戰争,48年去了台灣,60年出版《城南舊事》一書,到83年也真是曆經世事變遷了。影片開頭,秋冬季節的茫茫群山正如林奶奶的年紀與經曆,滄桑中帶着點淡淡哀愁的女聲用老年林海音的視角展開,一下子将人拉入一段古老的回憶。山景鏡頭從枯黃的野草逐漸轉為頗有生機的綠葉,也隐喻着回憶的主角即将走入那段充滿青春生氣的年少歲月。
p2-鏡頭從長城這一具有厚重曆史文化底蘊的意象,轉入長城腳下的駱駝隊,再又駱駝隊引入橋梁和建築,逐漸靠近城市人群。駝隊上坐着是從北方漫長跋涉而來的老人,駝鈴聲聲帶着神秘和陌生的色彩,正如故事的主角和她的回憶,逐漸走近,逐漸清晰。
p3-回憶聲止,《送别》聲起,《城南舊事》四個大字浮現在駝隊和鐘樓之上,接着一段靜靜的創作者介紹,人的心思好像也随着這似有若無的曲調慢慢飄遠,慢慢純淨下來。
p4-西北來的駝隊由畫面左邊入場,走入一幅北京冬日平民市井圖,屋檐上的積雪、冰淩,抄手的大棉襖和皮帽子都在訴說着天氣的寒冷。抱着孩子的長辮姑娘向左走去,背影莫名像秀珍,不過秀珍從來沒有抱着孩子的機會,好似一處對比。駝隊走過挂着牌子的婦科診所接着左轉,左下角跑進一個穿藍棉襖的小男孩打破了畫面和氣氛的安靜,穿紅棉襖的英子由宋媽帶着從鏡頭右邊上場了,與跑動的男孩相比,畫面中的英子并不引人注意,仿佛回憶悄悄展開時我們自己有時也并未意識到。如果仔細看的話,男孩一路向右跑,恰好跑到英子前面,其實很像導演也怕我們注意不到英子的出場,故意安排了一個帶動畫面的男孩把我們的視線引導到英子跟前。駝隊接着向前,走過推着運水車來來往往打水的井窩子,走過聚在一起曬太陽的人群,走過靠在大門上玩着辮梢曬太陽發呆的女子——這個在回憶中占據重要位置的名叫秀珍的“瘋子”,走過……
p5-最後駱駝落腳點在哪呢,在英子家門口,明明宋媽前景裡是跟英子在一塊的,到了這一景裡,英子才走過來呢,宋媽已經在門口跟駝隊的人一起忙活了。還沒駱駝頭高的小英子,左看右看,眼神與動作裡充滿了好奇與驚喜。不需台詞,隻一個景别,幾個動作,忙碌的被雇傭的大人和悠閑貪玩的小孩子的日常生活氣息就表現出來了。
p6、7、8-古靈精怪的小英子一會在家門口觀察模仿駱駝咀嚼幹草的動作,一會跑進家裡問爸爸駱駝為什麼挂鈴铛,并在得到爸爸實用性的回答後,并不滿意。小孩子的世界啊,萬物有靈、童真爛漫,總是對一切都充滿了平等而美好的想象。見地不俗的爸爸也保護着英子的這份赤誠與純粹。
p9-鏡頭轉至門外,宋媽不舍地送走自己的丈夫,囑咐他好好照顧小栓子,表現着一位常年在外見不到孩子的母親對兒子的想念與擔憂。此時的惠安館門外也是一位母親,而且也是一位幾年沒有見過自己孩子的母親。她們一個将在之後的日子裡失掉自己的兒子,找不回自己的女兒;一個早因在孩子降生後就與之分别而思念成“瘋”。一老一小,一内隐一外放,不同的境遇,同樣的為人母的痛苦。

...
p1
...
p2
...
p4
...
p6
...
p8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