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時基本都是室内對話戲,竟然沒覺得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兩位老人真的很會說????,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導演挺會拍,全片幾乎都在狹小空間裡,但是畫面基本都有景深有層次,一些人物平行站位的畫面也都有很不錯的構圖,空鏡也給的不錯。

映後交流導演說是沒有預設,完全是生活中看到有趣的場景就拿出手機臨時拍,這樣的情況馬上就能找到合适的“機位”很厲害(有小夥伴感歎導演手好穩,一點都不晃????)。

另外有一個印象非常深的鏡頭,之前已經鋪墊過幾次小姥年輕時向往文藝但沒有實現夢想的故事,在後面有一次大姥再次講述這件事時,畫面慢慢推進到小姥扣手的特寫,然後慢慢往上拍到小姥微微擡頭,眼裡都是遺憾。

這一刻我被深深打動了,而且要知道,這是沒有配樂來幫助煽情的,所有的聲音就是大姥的講述,所以情緒都是靠鏡頭的運用給到的。在這裡你真的會意識到拿着手機拍攝的這個人并不隻是機械地記錄畫面,他能夠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人物情緒,并且迅速做出拍攝反應。這種能力不知道是基本功紮實還是天賦,總之确實對良好的觀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兩位老人滔滔不絕地述說,是一代人的人生,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那個時代的人都是苦過來的,所以他們堅忍又有韌勁。而表弟代表一部分孩子(我确實在農村見過很多類似這種孩子),兩代人的代際關系映照和中國人的家庭相處模式也很有趣。

導演說拍的時候沒有什麼具體的預設想法,隻是一直以來都是覺得家人之間的這種關系很有意思所以就拍了,但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并沒有一種淩亂無序感,其實還是很清晰的。再一次感慨不知道導演是基本功紮實還是有天賦????

也再一次感慨其實隻要深入生活,用心體察生活,根本不用瞎編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又懸浮又尴尬(扯遠了)。而且隻要你真的想拍,沒有什麼客觀條件能限制你,生活處處有故事。也希望導演以後繼續保持這種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别飄。

最後個人感覺在過年放煙花那裡收束就很好,在那裡情緒剛好到達一個留有回味的高潮。之後的情節其實都是重複前面的情景,對人物和情感塑造沒有什麼作用了,就會覺得最後有點冗餘了。(做減法是我對所有導演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