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子彈列車》,不到20分鐘我就把它關了。

電影改編自伊坂幸太郎的暢銷小說《殺手界疾風号》,當時IMDB 7.4,豆瓣7.9,對于動作喜劇類型來說屬于拔群的口碑。

導演大衛·雷奇,手底下有《疾速追殺》,《極寒之城》,《死侍2》,都是又酷又騷又妖走在時代前端的漂亮好戲。

因此我對《子彈列車》的期待也高出大氣層,滿心期待卻在開頭看到的隻是《兩杆大煙槍》和《五路追殺令》等黑色喜劇的老花式,以及沒完沒了但似乎沒什麼必要的炫耀血漿。

得,又一次翻車,這導演才華到頭了,我心裡這麼想。

之所以加個又字,是因為這時我想起選擇性忽視了他上一部《速度與激情:特别行動》,那次是在影院我不得不忍受到散場,而這次嘿嘿,我隻要點一個叉叉就可以。

人生苦短,好片太多,通常我不會再去搭理第一次沒看下去的電影。

但架不住這片最近熱度實在太高,我也沒法堵住朋友的嘴讓他們不在群裡評論。

“絕對是國慶假期最好看的商業大片”——陳腔濫調的好話。

“幾乎可以冒充是一部昆汀作品”——這讓我有了一絲好奇。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有點死侍的影子”——我開始有了真正的興趣。

而最後戳中我癢癢肉的還是有人提了一嘴,“裡面跟《迷失之城》的夢幻聯動太驚喜了”

雖然那部連《奪寶奇兵》的腳後跟都摸不到的冒險喜劇我實在喜歡不起來,但對于一個強迫症,想拒絕這種非宇宙型電影還在玩古老有愛的聯動把戲,實在是太難了。

事實證明那是個很有趣的聯動,騷氣十足且完全在意料之外。(瞧我說了什麼啊,有查甯·塔圖姆的地方有騷氣竟然出乎意料?)

更好的消息是,在那個聯動出來時,第二次看的這部電影已經開始讓我覺得很有趣了。

我充分意識到開頭20分鐘的乏味隻是個美麗的誤會,此刻我願意跟着布拉德·皮特一起,滿懷激情把這趟新幹線之旅一沖到底。

當你回頭看,一部動作片全程發生在火車上固然是個巨大的噱頭,同時也限制了場面的發揮。

我們看過太多火車電影了,它們能有什麼大場面呢,撐死了不過就是徹底脫軌墜落山崖吧。

不管電影的風格多麼荒誕誇張,畢竟還是有條常識的底線無法被跨越。《子彈列車》當然也沒有超出常識的桎梏。

一列新幹線上齊聚一群各懷絕技的殺手,大部分時間,他們都用手槍、武士刀、拳腳、毒藥、随手可得的小玩意和威力有限的炸藥互相攻擊。

中間的插叙有一些飛車爆炸群毆多人斬之類的場面,放在好萊塢商業制作裡屬于輕車熟路的常規特效,創意和養眼程度有限,最大的作用倒是添加日式和中美的異域風情。

隻有到了高潮,才終于有不到一分鐘CG滿屏摧枯拉朽的列車災難戲。

本片8500萬的預算,20年前也隻能勉強擠進一線,放在通貨膨脹的今天隻是一桶例行爆米花的價錢。

所以,無論從台前還是幕後來衡量,第一眼無比豪華的《子彈列車》都不算通常意義上的大制作。

但這可不是壞事。想想《灰影人》那樣貴到離譜的超級大片,根本不敢也不可能搞得多麼離經叛道,你就知道成本不高有時候也是個優勢。

大衛·雷奇的拿手好戲是在暴力和幽默之間的微妙平衡,血漿滿屏但絲毫不覺得殘忍,全員傻蠢粗萌中依然能祭出精明甚至偶有高智商的表現。

本片顯然跟《死侍2》相比還是差了一截,但還是比較自如地揮灑滑稽幽默的笑料,牽扯浮誇混亂的角色關系,編排俗氣放肆但高度風格化的劇情,已經足夠讓人享用。

之前我還疑惑,對一部次A級動作電影來講,布拉德·皮特這樣的巨星會顯著稀釋制作預算。

像他這樣片酬高昂并要在近耳順之年挑戰大量動作戲份,難免讓人質疑并不是一個合适的選角。

但看完電影你不得不承認雷奇的選角非常之妥帖。

誠如朋友所說,殺手瓢蟲身上确實可以找到死侍的許多痕迹,那種被命運捉弄到遍體鱗傷啼笑皆非的荒唐喜感,以及他面對這種悲喜交加時的照單全收。

皮特很善于诠釋瓢蟲在身心受創和潇灑釋懷之間,稍縱即逝的那份淡淡的憂傷感,這讓他表現出凡人的痛覺。

所以不管他如何足智多謀,能打抗揍,俏皮話彈舌而出,你還是免不了對他充滿關切,會關心每一次陰陽差錯下車失敗時他心裡到底有什麼滋味。

總之,就像網友會提名湯姆·克魯斯出演90年代版鋼鐵俠,如果《死侍》真人版是在90年代開拍,皮特也會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選。

他的出色還在于能用一頭亂發、黑框眼鏡、故意邋遢的笑和時而脫線的體态,不失優雅又近乎慷慨地隐藏起巨星光環,讓一衆配角平等地分擔我們的注意力。

檸檬蜜柑的黑白殺手胖瘦頭陀雙人組,化學反應強烈而流暢,這樣誠意滿滿又不那麼瞎基的雙雄戲,單獨出一個前傳似乎并不過分。

洗腦的托馬斯小火車梗又可以再編出一百個段子,放心吧沒有人會聽膩。

安德魯·浩二遭遇到了演藝生涯混得最慘的一次,從上車就黴運不斷,在被脅迫欺騙身受重傷病恹恹裡演完全場。

他在每個鏡頭裡都是一副怒氣爆表無處發洩的憋屈小表情,像是連續通了幾個宵趕進度又被告知周末要加班的打工人。

直到決戰才找到怒氣出口,象征性幹倒了幾個龍套。也許是他忙着拍《戰士》第三季,沒有多少時間在這個劇組排練動作。

真田廣之講寓言被衆人笑場破功是另一個暗爽點,這老頭演了許多次滿口大道理的武術高手,誰不想惡作劇地看一次他老臉挂不住的樣子呢。

最後這個張口就在訓斥兒子的首領嚴父,還得靠兒子拿個小玩意搭救性命,也是一種更微妙的打臉,希望經此一役他的爹味能有所收斂,雖然這種爹味在外人看來其實還挺萌的。

原著的腹黑初中生改成了小蘿莉,雖說這個角色的狡詐程度比起小說弱了不少,雖說餐車服務員喜美子的亮相搶走了我對她的注意力……

但至少她慘到鬼馬的下場算個神來之筆,奪回了不少印象分。

而且這樣的性轉似乎沒有受到女性觀衆的反感,也許看一個少女智謀周旋在一衆男性高手間,畢竟是各個性别通用的享受吧。

總之,《子彈列車》是今年一次頗為奇妙的觀影體驗。我一度被勸退,又被誘惑重新投入并觀感狂升。起初我對它有許多疑惑和刻闆印象,又在過程中被紛紛打破,回歸渾然自洽。

它坐擁奔放的底色,花哨的技巧,讓人共情的角色,旋渦般的無厘頭和不加節制又自成體系的暴力,讓我津津有味看到最後。

我對布拉德·皮特的喜愛更加一層,也對從谷底爬回半山腰的大衛·雷奇重拾信心,他從《速激外傳》的尬聊笨拙裡掙紮出來,重回《死侍2》放縱過火的槍火play和開膛趣味。

就像新幹線列車注定要加速再加速直到失控粉身碎骨,請讓大衛·雷奇的過火也來得再呼嘯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