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死亦如生
《盜夢空間》是名導諾蘭的代表作,其層層相嵌的劇情與環環相扣的結構令觀衆啧啧稱奇,至今仍是此類燒腦類電影的标杆。電影的主線叙述了一場5層夢境的探險,萊昂納多主角帶領新招聘的團隊,為了逃離追捕并回到自己家庭铤而走險,最終在任務中解開了自己的亡妻心魔,在千鈞一發間完成了使命,并成功帶領小隊逃離迷失之域,回到了現實,與家人團結,一切安好。
羅蘭·巴特精彩地描述了何為“作者已死”論,而這部影片所引起的廣泛讨論便是理論的精彩注腳。至今《盜夢空間》仍維持如此高的人氣與讨論熱度,除了電影本身質量卓群,亦是整部電影的情節并未被完全挖掘并解讀完,觀衆都很難在第一遍就看懂電影的邏輯,而每一位觀衆的解讀也不盡相同,主創團隊也沒有官方表态過電影應該怎麼理解(事實上也确實不應該如此——作品應該以讀者為中心,而非以作者為中心),由此也就産生了不一而足的“盜夢空間解析”。浏覽豆瓣上《盜夢空間》的詞條,對于影片中留白的問題,每個熱門影評都是各種的解讀,而作為一部12年前的電影,至今讨論區每天都有新帖子或者新回複。
而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中,最迷人也最危險的莫過于“主角一行人究竟有沒有離開夢境“。不追究标準答案,這其實也是對我們各自人生的追問——我的一生究竟是不是一場夢呢?電影巧妙而刁鑽地将一部blockbuster與這一偉大的哲學辯題結合,我們跟随主角進入一層層夢境,也在此審視熒幕外的我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是不是也困在了自己的夢境裡,畢竟,電影不就是一場夢嗎?電影是一場夢,我們觀衆看着電影,自己卻又似乎活在夢中,換言之,人生如夢。
帶着對生的追問,電影又帶領我們凝視死亡。盜夢師主角與妻子于夢境中生活數十年,即使蘇醒也沒有辦法放下“這個世界不真實“的潛意識,最終在現實輕生。在電影中,夢境是對現實的逃離,而死亡似乎位于生命之上,而非之下,是對生命的超越。在這層橫向比較中,生命猶如夢境,死亡反而成了現實,換言之,死亦如生。
問題的迷人在于其不可證真亦不可證僞,盜夢的設定本身也充滿了對現實的思考。這一點讓我想起閱讀三體的感覺,我們究竟是不是在做夢(宇宙究竟有沒有外星人文明)?他們給我帶來的感覺都如此的真實而不可證真或證僞。話雖如此,三體在短時間内确實讓我如醉如癡,但黑暗森林也隻是一個設定條件,不能證僞卻也不能證真,所以當作生活一劑調味就好,沒必要到盲信的地步,盜夢空間亦如此。
最後分享一個我偶然聽聞的小彩蛋:電影的時長為2小時28分(2:28),而影片中喚醒盜夢者的歌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沒有遺憾)時長2分28秒(2:28),不知是巧合,還是導演的某種暗示呢?(而另一個跨影片的巧合是,此插曲為法國傳奇歌手Edith Piaf的作品,而于2007年問世的傳記片《玫瑰人生》中Piaf的扮演者正是本片亡妻的扮演者瑪麗昂・歌迪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