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本文分成多個部分,以方便講清楚我對《佐恩引理》這部電影的一些理解。

一、影片結構與内容

影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畫面上是黑屏,聲音上是讀誦一首用于記憶26個字母的兒歌。

影片大部分時長都是在第二部分。這裡先解釋一個我為了稱呼方便而自創的概念:畫面集。畫面集是指一堆畫面剪輯在一起形成的集合。這個語境下,畫面集在英文上應該比較對應sequence,但sequence感覺用的不夠精準較模糊,所以還是用畫面集。

介紹完了自創名詞,回來說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在聽覺上是處理成了完全無聲音,視覺上則較為複雜。

具體而言,第二部分在視覺上是許多組畫面集(畫面有時是帶英語單詞的标牌,有時是比如沙灘/火焰/稻田之類的無英語單詞(但可能有東西像英語字母)空鏡頭),每組畫面集有24個畫面(并不是每個字母都會出現,總會有一個或幾個字母沒出現,所以隻有24個),這24個畫面的排列順序/排列規則有兩種,要麼是按「單詞的開頭字母在26個英文字母中先的後」為依據排序,要麼就幹脆是(随機)插入的空鏡頭。

第三部分是一種聲畫對位:畫面上是一個一男一女一狗一同走在雪地上的長鏡頭,聲音上是多個人聲交替讀一個中世紀文本。

二、佐恩引理與《佐恩引理》

首先解釋一下數學中的佐恩引理是什麼意思。

佐恩引理的定義如下:If in a partially ordered set every totally ordered subset has an upper bound, then the set has a maximal element.(也有一個感覺不夠嚴謹但相對易懂的定義,可以幫助輔助理解,但不建議當成嚴謹的定義:Zorn's lemma is the statement: Any collection of sets closed under unions of chains contains a maximal member.)

這裡有幾個專有名詞需要解釋,分别是partially ordered set、totally ordered subset、maximal element。出于本人語言組織能力有限,就不獻醜了,推薦一下這部視頻,把概念講的挺清楚:Zorn's Lemma, The Well-Ordering Theorem,... youtube.com

這裡再額外補充一下maximal element的定義:A member of set S is said to be maximal if it is not a subset of any other member of S.

講完了佐恩引理的意思,接下來解釋佐恩引理與本片《佐恩引理》的影像美學有什麼關聯。我認為是這樣的:在第一部分的黑屏段落+第二部分各種「以26個字母為原理将24個畫面連在一起」的段落(下簡稱:1+2部)中,每個段落都可以理解為totally ordered subset,它們都有一個upper bound,所以最後會産生一個不從屬于該集合(集合在這個語境下特指1+2部)中的任意一個member的maximal element(maximal element在這個語境下特指影片一種難以說清道明的主旨表達)。

至于以上的解釋為什麼不含第三段落,那是因為第三段落是前兩個段落的表達的某種總結。不過,第三個段落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另外的表達(或者放在佐恩引理的定義下:另一個totally ordered subset)而不是總結,那這樣的話第三個段落也可以包含在以上的解釋中。

三、影像美學

基于以上的介紹、解釋與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對影片的視聽進行闡釋。

總的來說,本片是通過各種蒙太奇(來自大量排序原理重複的畫面集,來自英文單詞标牌和無英文單詞空鏡頭的并置,來自單詞間并置産生的意思聯想,來自本片不同形式的三個部分的并置,等等)來制造朦胧/模糊/多義且又充滿激情(激情來自大量畫面内的運動,來自頻繁快速的剪輯,來自叛逆的形式,等等)的情感/思想表達。

本片剪輯的節奏/頻率控制的不錯,沒有讓影像的旋律顯得紊亂。

不過,我認為最終本片的影像力量實在不夠強。而且第二部分無聲音的處理我認為是敗筆,實在削弱了影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