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芭比一直沒上,兩周後來李家坡終于能看了!影院居然有中文字幕

看到别人指出了一些缺點,那我分别對應來講講吧

1.不合邏輯(比如剛踏入真實世界的Barbie說着她之前建立的語言體系中不可能存在的概念,以及片中Barbie們和Ken的轉變太突兀) :這個确實,但電影本身的定位就是很奇幻而脫離現實設定的,這決定了它不必(也很難)用嚴謹的過程邏輯去reasoning,我覺得在這裡,“過程邏輯”才是真正的,如電影中ken提到的,“技術細節”,在這死摳合理性意義不大)

2.深度不夠:肯定不夠,但,可能比喻不太恰當,但如果目前的女性主義發展到了5,芭比可能最多就2,但大部分人對女性主義的認識還無限趨近于0,就像你無法強迫一個沒學過線性代數的人啃懂西瓜書,如果把很先鋒的女性主義表達文本硬灌給觀衆(雖然對理論的探索本

身肯定要不斷追求先鋒)可能反而不利于大衆的吸收甚至會産生抵觸心理,甚至說重了的話,這種硬灌行為多少帶點精英主義傲慢。誰都知道typical好萊塢電影都是些啥玩意,作為一個面向大衆的商業電影已經足夠有開拓性了,就像小彪所說,“不要随意指責别人聲音太小”

3.站樁說教: 感覺還好?至少我隻是感到了“直白”,而沒有感到“居高臨下”,所以沒有不适感,大不了當看Ted talk嘛,對各種陽剛符号的呈現也很直白,但那些符号又都很典,所以非常幽默(當然高司令的演技也非常加成),你可以說它的劇作有缺陷故事性弱,但從這個角度對它的批評似乎也隻能到這個程度了

多說兩句 感覺一些男性苦情芭樂/流行搖滾(寫到這裡莫名想到take that,真不知道為什麼)還有能喚起所謂牛仔情結的鄉村民謠可能也是類似于《教父》,真是好(白?)男的文化産品,當然這種牛仔情結我也有,這是我覺得我身上比較男的地方 還有我才知道原來大多數女生小時候真的會玩芭比玩具?聯想一下自己缺乏玩具的童年 覺得童年接觸到的東西真的會很影響一個人成長後的personality,如果TA沒有在長大後對那些他的“情懷”進行解構與批判的話

最後 全片對我來說第一個大笑點其實是多鄰國學西語的小女孩爹(學外語拯救不了Barbie人!)今天多鄰國正好到30 streaks 可以說我的娃也滿月了 最後電影放完了意識到 我和旁邊一對華人小情侶的笑點自始至終都是錯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