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有年齡限制嗎?有。職業規劃的最佳時間,一是大二、大三時期,二是畢業3年以内,三是30歲之前。最差的時間,就是遇到中年危機時的臨時抱佛腳。

12、如何看待小學生、中學生做職業規劃?無稽之談,充其量隻能稱為職業生涯探索。

别傻了,你的危機就是因為“窮”

這個窮,不是因為沒錢,而是你沒有精神、沒有内涵、沒有文化、沒有使命。這叫思想貧瘠,沒想明白自己這輩子該如何過。



(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我們都非生而知之,孔子說他自己是學而知之。我們絕大多數人讀書“困而學之”,如果困而不學,那誰都拿你沒辦法。所以要克服所謂的“危機”,學是第一步,學文化、學做人,學立身處世的道理。



(2)任何時候開始學,都不晚。恕直言,很多人到老了,都沒有搞明白這輩子該如何活。正如本文提到的榮格危機理論“之所以會有危機,是因為年輕時你對物質的追求擠占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如果你意識到這一點,就必須馬上補課,要有精神價值的追求。



(3)對于職場而言,一個能實現自我成就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必要的。尤其,要做一個有精神價值追求的人,有方向感,有使命感。那他的眼界和格局就會不一樣,哪有時間去糾結。



(4)盡人事聽天命。有了追求和使命,我們隻要盡力去做,問心無愧即可。正所謂君子不憂不懼。如此,即使年老,心可安

人這一輩子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呢?



答案或許很簡單,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從來不曾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紮克伯格今年在哈佛大學以一個“肄業生”的身份做了一場畢業演講,他說了一句話,已經被我收藏。



“目标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比自己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是我們被需要的、我們需要更為之努力的東西。目标能創造真正的快樂。



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會在最初就完全成型。隻有當你工作時才變得逐漸清晰,你隻需要做的,就是開始。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并不經常做一些偉大的事,因為我們害怕犯錯。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将來都會有問題,但這不能阻止我們開始。”



當然,沒有人能成為第二個紮克伯格,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别因為别人說能賺錢,就去做一份消耗自己的工作。别因為别人說你年紀大了,就随便找個人結婚。人這一輩子,隻有一件事是必須做的,那就是對自己負責。這需要一點智慧,一點勇氣和一點眼界。但是,老天給你這條命,是讓你走自己的路。别人有他們的路,用不着你來走。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遺願清單》,講的是一個窮老頭和一個富老頭知道自己快死了,于是富老頭決定出錢和窮老頭一起,把這輩子想做又沒做的事兒都撸一遍。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哭了好久。電影沒什麼感人的,哭是因為一想到自己死之前還有好多事沒做,吓的。



所以,别傻傻地以為中年危機就是窮,沒這麼簡單,真正的危機是你從來沒有喜歡過自己,也從未真正喜歡過你的工作!

所以,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那麼多人的中年危機呢?



約瑟夫· 坎貝爾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别有道理,中年危機好比是當你爬到梯子頂端,忽然發現梯子架在錯誤的牆上。



我猜這梯子多半是别人放的。我喜歡榮格的危機理論,人到中年,之所以會有危機,是因為年輕時你對物質的追求擠占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到了中年,才發現自己人生沒有目标,特别無趣。



過去,你覺得金錢、事業、婚姻、房子能帶給你安全感,可當這些東西離你越來越近,你開始發現,原來沒有想象中美好。因為心裡缺了那麼點東西,我把它叫做自我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