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近代的電影總是能引起人們深思。它們或反思曆史、或讨論社會議題,甚至涉足政治,敢于宣揚自己的立場。同樣是呼籲民主,這部《辯護人》比《恐怖直播》要好些,因為後者側重在塑造緊張的氛圍和講述架空的故事,而這部電影具有更濃厚的曆史感,并能更深刻地觸及民衆。

看完《辯護人》後我的第一感受是蕩氣回腸。收放自如的叙事、精彩的辯論、宋康昊出神入化的演技,無一不抓住我的神經。但它也不隻是一部律政爽片,它關于民主、公正、愛國,和法務人士。

這部電影最被津津樂道的一點在于它對民主的宣揚,以及其奇特的實際意義。電影中,一個隻有高中學曆的十八線律師,出于和肉湯飯老闆娘的交情,在法庭上為她兒子辯護,因為後者在和同學交流書籍時被當作赤色分子抓住,并處以折磨拷問。他辯護的是民主,對抗的是軍政獨裁。片中法庭上聽衆們集體提出要釋放學生、逮捕非法實刑的人,是民意呐喊的最好體現。正如辯護人所說:“因為國民不富裕就不能接受法律保護,就不能享受民主,這種說法我是不接受的”。人人都應當享受民主。現實中,釜山地方法院在2014.2.13重審了“釜林實踐”,判決被告人無罪,也算是電影的映照。

《辯護人》對公正的宣揚,恰恰是通過對不公正的披露來展現。車東英利用酷刑逼迫犯人寫下“真實的謊言”,出賣老師和同學。這一幕勢必會引起很多經曆過文革的人的共鳴。法官在法庭上明顯地傾向控方,不時阻撓宋佑碩的辯護。車東英在最後關頭,動用資源将證人軍醫帶走,從而掩蓋自己實施酷刑的實情。這些行為自然會引起觀衆的不滿和不甘,更讓我們反思司法的公正性。即使在當下的中國,也不乏濫用私刑、賄賂司法人員等事,我們應如何避免?應當如何設計出公正的法律,來保證民衆的權益?片中因為民衆看書而把他們打為赤色分子,似乎是因為某條法規。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風口浪尖上的《第三十四條》,“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等字樣,很容易引起歧義,造成執法的不良。我們如何讓法律具有更強的指向性,是走向公正的前提。

片中車東英在聽到國歌的一刹那立正并敬禮,其神情之凝重展現出,他是真的“愛國”的。但在他心中何為“愛國”,我想是對統治者命令的絕對服從。這是“愛國”嗎?“大韓民國主權屬于國家,所有權利都由國民産生,國家即國民”,若是愛國,則應愛國民;若權利由國民産生,則“權利”應以國民意見為參考,而非統治者的思想為唯一綱領。(作為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制度的中國,也應如此才對。)

最後,《辯護人》如片名所示,是關乎法務人士的。從宋佑碩踏入法庭那一刻,他就代表人民,片尾宋佑碩因号召民衆堅持舉行追悼會而被審判,别人認為他作為法務人員違反法律太過分了,但宋佑碩卻說:“正是因為法務人員才這樣做,在這種市民無法行使自己法律權利的時候,作為法務人員,我更應該走在最前面”。這也是電影向所有法務人員提出的使命。

将近半年沒有寫過這麼長的文字了,很懷念,希望我還沒有退化得過頭,謹以此評紀念自己的第699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