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万众瞩目中圆满落幕。这场汇聚全球电影佳作、光影交织的盛宴里,影片《纳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特别荣誉。
与此同时,抛开书本的记者奔赴北京,亲身沉浸于这场电影艺术的盛宴,近距离感受其无限魅力。

评委会特别荣誉《纳维》
作者/排版:赵苏雯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中,入围“天坛奖”的影片《纳维》备受瞩目。这部佳作不仅在电影节上斩获殊荣,更是已被选送奥斯卡,无疑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4月22日,《纳维》在英皇电影院举行了首映礼。导演托比亚斯·施穆茨勒与制片人莉迪亚·雷恩施亲临映后现场,与观众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影片聚焦肯尼亚严峻的童婚问题,讲述了一位少女被迫出嫁的故事。

制片人莉迪亚·雷恩施分享
《纳维》围绕肯尼亚乡村女孩纳维的自我成长与勇敢抗争展开。影片中,女孩纳维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成绩优异,在考试中一举夺得全县第一的佳绩。她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渴望前往首都内罗毕继续深造,为此,她试图打动父亲。然而,父亲埃里却固执己见,不为女儿的梦想所动,一心打算将她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沙德拉克,只为换取大量牲畜,以维持家庭的生活。
纳维对这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安排充满了抗拒,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并不愿被这无情的命运摆布。纳维的母亲虽深知女儿在学习上天赋异禀,却无力违抗丈夫的意志,在传统观念与家庭权威的双重压迫下,纳维还是被推向了这场残酷的包办婚姻。

肯尼亚贫民窟中的女性 图源:网络
在肯尼亚,父权制文化将婚姻异化为一场冰冷的商品交易。马赛部落的新娘彩礼需8 - 10头牛,卢希亚族议亲时则需精确计算玉米和蜂蜜的数量。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肯尼亚已婚女性中仅有38%拥有银行账户,这种严重的经济依附性,使得离婚对于她们而言,成为了一种难以承受的奢侈。
纳维的哥哥是全家唯一支持她逃跑的人。在哥哥的帮助下,纳维逃离了这场噩梦般的婚姻。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本以为她会彻底摆脱家庭的束缚,前往南方完成学业,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然而,临近影片结尾,纳维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选择回到那个曾经束缚她的家庭。
在影片的结尾,纳维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后来者通向希望的道路。在肯尼亚无数和纳维一样的女孩,尽管各自遭遇着命运的不公与不幸,但她们依然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后来者通向希望的道路。她们的故事,为每一个渴望逃离枷锁的女孩,搭建起了一座座梦想的桥梁,让希望的光芒得以延续。

《纳维》映后合照
或许,在现实的重重困境面前,这部影片所传递的力量仍显微弱。但正如那微弱却坚定的星光,它能在黑暗中汇聚成璀璨的星河,让这股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它激励着每一个人,关注肯尼亚女性的命运,为打破童婚的枷锁、为女性的自由与平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