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楊德昌十五周年祭,看到豆瓣新出的徽章,打算把他的作品慢慢看完。
三個小時時光仿佛很短,看到了大多數人的一生,仿佛也看見了未來的自己。
令我感受最深的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NJ對他變成植物人的媽媽的提問:
“我每天睡覺醒來都要面對那麼多麻煩,即使你現在是植物人,你願意醒來嗎?”
生活有那麼多的麻煩,你願意醒來嗎?
我涉世尚淺,無法對NJ的“忙”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我卻能夠想象被一堆無關緊要且令人生厭的瑣事淹沒的窒息感。即便作為一位學生,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想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熱愛中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存在太多無意義的惡性競争;太多被政治化、功利化且毫無用處活動霸占着我們太多精力,導緻留給自己所想要深造的領域已經完全不足了。NJ他心裡也明白,倘若他真的成為了植物人,他依舊是非醒來不可的。因為生活就是如此,擔起責任、負重前行。羅曼羅蘭曾言,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便是…
第二句話是“胖子”說的,他說:“每一棵樹、每一朵雲都是最美的,人也是一樣。”
若NJ的話是教導我們堅強的生活,那胖子說的便是讓我們如何詩意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美的,他們都是存在于世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是萬物間最寶貴、最神奇的财富。整個世界也都是美的。之前在微博看到一句非常美的句子:“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并不是為了生老病死,或是讓結婚生子束縛住了自己。而是為了看看這世界上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如何升起,晚霞如何消逝…”人生在世,身外之物皆為浮雲,唯有孤獨永恒,唯有逝去永恒。沒有任何忍可以定義我們存在的價值,因為它由我們自己在生活的探索過程中去發現。當你詩意地看待整個世界,身上的負重仿佛也被卸下了。
楊德昌在影片中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家庭發生的一些瑣事——結婚生子、出差、戀愛、家人去世…故事平靜而動人,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那一位觀者自己背後所負擔的生活。而生活,也是《一一》中最主要的母題。
講述“生活”,楊德昌用了三個橫向和縱向的不同角度去叙述。橫向的,不同家庭。縱向的,不同年齡。每個家庭中都存在難以言語的痛楚與難處相比起橫向的對比,縱向的描繪更為深刻。不同年齡段對于生活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悟。洋洋是兒童的年齡段的代表。在洋洋的眼中,世界是充滿未知的。他好奇于探索整個世界的所有的奧秘,他對藝術敏感,擅長表達,總是能看到事物不被人注意到的一面。但是在本作中楊德昌着力描述了家人的漠視與老師的淺薄所造成的對孩子個性的束縛,除了洋洋之外,還有無數的兒童遭遇着相同的情況…在本部影片中導演不僅對個性束縛進行了刻畫,啟蒙同樣也成為了重要的部分。洋洋的“性”啟蒙源于無意中看到“小老婆”的内褲,不得不說,随後的雷聲的隐喻蒙太奇使用的實在是太巧妙了!莉莉他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女孩,她象征着青少年群體。她在情場上遭遇不順,外婆的離去使她猝不及防。她經曆着都有人都會經曆的懵懂的、渴望的、遺憾的青春,她的世界觀正慢慢的形成,她的遭遇将會成為她成長後的創傷。《一一》中的青少年是叛逆的、孤獨的,他們需要正面積極的引導,倘若壓力得不到釋放,将會釀成想結尾一般的悲劇。最後,影片中的成人是叙述主體,其中所涉及的太多殘酷的事物如被資本斬斷的NJ與大田内心深處的羁絆,回到家崩潰的小舅子,上山修行的媽媽…這裡無法再次一一列舉。成年人是生活重擔的主要承受者,在本部作品中也是最為疲憊的一方。人情之間逐漸冷漠,言語變的客套且冰冷。理想在現實面前變得脆弱、不堪一擊。
楊德昌善于制造懸念與落差感,充分的把觀者的心弦拿捏在手中。它并不是一部晦澀的作品,事實上他在相當多的地方是非常有趣的。在很多地方我都發出了由心的笑,但是在笑的背後,反映的是現實的的無情與殘酷。楊德昌善于用戲谑的方式講述生活,讓觀者無力地笑,笑完之後面對的是對冰冷現實無奈,從而産生“無力感”。有兩次我有差點以為故事中的人物因意外死去了,但楊德昌總是以一個令人想不到的方式讓他們“活過來”,抓足了眼球,營造“平靜的戲劇化”。
楊指導在視聽語言上也是下足了功夫。視覺上,大量的偏重的紅綠互補色塊的撞擊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效果,預示着人物内心的矛盾,生活當中的矛盾。加上成熟的蒙太奇與聲畫分離的技巧,通過剪輯讓不同時空人物的言行與對話産生了巧妙的對應與錯位——生活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便是重複。(隻不過大多數人厭倦了枯燥且單調的重複)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們逐漸被生活所磨平,藏在記憶的長河裡。葛勞德曾道,生活最大的危險是有一顆空虛的内心。《一一》這部影片主要故事是治愈的,但其背後所承擔的真相是殘酷的。楊指導或許是想通過影片裡來引導我們探索心靈上的充盈,告訴我們如何看待生活,去思考如何去探索生命的意義。
\\評分 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