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美國片《王牌對王牌》,小時候在忘了哪個電視頻道看過一遍,喜歡得不行,互聯網時代得知兩主演都是演技大咖,又重溫過兩遍,對于談判高手欺負菜鳥、密不透風布置堡壘、雙雄嘴炮交鋒惺惺相惜、主角喬裝特警逃脫、竊聽錄音定罪魁首等片段記憶猶新。

邱禮濤自編自導的這個翻拍,對于警局黑幕、高手蒙冤、殺出重圍的大架構沒動,但小處的改動既費心又多智,一面是符合回歸前香港社會氛圍,另一面更是他鼓搗警匪片的私人趣味所緻,玩得風生水起。

劉青雲所飾談判專家,有智也有膽,能談亦能打,而邱禮濤将原版的動作戲全數變更,每場打都不是圖個熱鬧,還皆在塑造主角。

從劉青雲突然發難将同袍拷在看守所,之後被群車圍堵駕駛沖鋒車闖入窄巷掣肘追兵,棄車奔跑後跳上高架橋斜坡,二度将大部隊分散以施展擒拿格鬥逐個擊倒,乃至脫險後再直闖警局劫持人質——全套策略與他後面以建築阻滞武力、以機鋒套取真相的做法高度一緻,都是運用身小好掉頭和環境優勢,不斷牽制對手使其施展不開人海戰術。

所以雖然影片聚焦在他破案洗冤的有限動作,情緒抒發極少,甚至經常以“隻做必要動作,不為情緒流連”來突出他的理性果斷,整個角色個性卻分外鮮明。更有意思的是,後面從警局前往健身房時,吳鎮宇也搬用同樣戰術,将車沖上人行橋以甩開追車,也旨在突出雙雄危機中的默契。

這種角色戰術上的連貫性,使得全片文戲和打鬥的銜接非常流暢,打中帶着戲劇波折,而以動作片、偵破片的節奏來剪輯對話的文戲,也經常給人以看槍戰爆破場面的同等能量。

除了文戲武拍的可期手段,邱禮濤還常有其他小巧思。試舉一例,吳鎮宇首次跟劉青雲對面交鋒,鏡頭原本隻在雙方間來回打,卻突然(看似)毫無必要地給了一個吳鎮宇側面,仿佛有人從旁窺視——當時沒有任何角色能從那位置和距離看到他,無端一鏡讓人心生疑窦。

話未談完,兩名飛虎隊不期而至破窗傾瀉子彈,這番急轉直下,劇情全無鋪墊,卻正好對應前面鏡語突變的那縷疑窦——原來邱禮濤以此泛起“不速之客将來臨”的情緒,視聽語言暗合談判“暗人不說明話”的特點,真是微巧又細膩。

影片另一大改動是吳鎮宇所飾前警員,因救人失利而辭職轉做義工,卻因此被打上不貪錢财、品行高潔的标簽,成為劉青雲危機關頭最可信任之人。兩人對手戲做了中國傳統化處理,越看越有展昭和錦毛鼠聯手鋤奸的古典江湖俠氣。

電影開頭劉德華部分涉足現實議題,結尾卻不做常規升華,反而落在兩人互相打趣着向對方緻意,讓人感歎他們輕描淡寫着好一番生死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