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女宝的一生是这样的,爱上教官、爱上教师、爱上教练,爱上帮自己看世界的人,却唯独忘了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

《九义人》用古装的语境几乎一比一还原了现下的时空。

我很难想象,假如里面的事情用现代场景去拍,拍出来了还能不能被看见。毕飞宇讲莫泊桑的《项链》如何能在中国改编,第一件重要的事讲的就是原小说里的小公务员怎么才能合适地对应到我们环境中的某个职级…因此,虚荣的情感虽然是通用的,如何妥帖地、并且尽可能大的扩大受众范围去讲述它,却并非易事。

《九义人》的就选择了相当聪明的做法。

原著小说仅有两万多字,从篇章式的多视角叙事展开了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女性复仇故事,电视剧《九义人》则在原著多视角的基础上,选择了奇数集讲七年前,偶数集讲七年后的时间线上下分阕的做法。

穿插时空的讲述在许多大爆剧集中也有体现并且为人熟知。《九义人》的创新在于明确了上下阕不同的情绪基调,七年前受苦,七年后主打复仇,把隐忍的时限降低,在一次两集的观影中调动足够多的反差情绪。

同时,也引入了美剧单元模式和结尾打点,每吸纳一位复仇者后便让主角孟宛点燃一盏灯,做足了创新感。

对于二十多集体量的剧集而言,不断引入新角色其实是危险的。如何在保持主线的同时不断引入新角色,同时编织进原有的故事,剧集选择了把新人物按照时间线和主角讲述逻辑渐次引入的做法。

因为每个人物都足够亮眼,人设足够新奇,很容易能纳入整个故事的语境。甚至连九义人之外的配角,都足够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三娘的相好主君哥,他救风尘为三娘赎身,尊重她的意愿,在她不愿拖累家业时又放她飞走。流落街头三年,与旧爱重逢时,已经自身难保,第一反应却是问对方饿不饿,有没有受苦。

看到这个段落的时候,弹幕齐刷刷飘过去“这个主君是个纯爱战士吧”。人物的极致化展现,也是《九义人》在强形式强概念下的一种选择。

即便如此,在人物关系上,比如反派吴廉与妻子章氏的同盟,都给如兰的受苦增加了更多注脚。因为作恶的不仅是坏人,还有无所作为的平庸之恶。而夫妻的绑定本来就容不下一个邪恶的丈夫身边有个正义之妻,除非他们决定决裂。

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的网状结构也在本剧中有很好的体现。当宁国公府、淮州衙门、烟雨绣楼三块牌匾被共同挂在伸冤的高堂之上,我们就知道,恶行的发生从来不是因为不完美受害人的欲念,而是有人的私欲都在系统中不断膨胀却未加以节制,由此导致的腐烂。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惊讶于吴倩台词怎么这么好,以前都没有察觉。在小默笙之后,她终于迎来了第二个非常贴脸又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有少女的稚气与倔强,也有成熟女性的沉稳和骄傲。

孟宛一张口就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懂得收买人心。组团复仇的设定也让人想到那句话: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自己干到死。

年轻人的特点是话多,而成熟之后则懂得用沉默博弈的艺术。比如孟宛能够在他人的追问下不予回答,依然保持自己的主场,保持谈话在自己的节奏下进行,这就是时间带来的定力。

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是孟宛拉拢前捕快刘瘸子的时候。如兰死前为了讨好刘捕快帮忙办事,送了他一支自己的发簪。七年后,刘捕快想把发簪还给孟宛,但孟宛却不收,让他自己留着,既表明了自己的信任,也暗示了刘捕快要为七年前的事情负责。这就是比台词更有力的动作。

《九义人》的故事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童话般美好的一面。这些年来,我已经厌倦了女性话题下那些扫兴的正确,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习得性无助。

《九义人》的亮眼之处还在于,如兰始终满怀希望,在死之前,她想的都是反抗。她不是弱女,命运把她摆到了无权无势无保障的位置,但她从未放弃。

女女互助是一个美好的期许,但并不是义务、更不是救命稻草。即使在孟宛因为母亲的阻拦而辜负了她两次的时候,她依然没有放弃复仇的希望。

孟宛在去尼姑庵劝说另一位受害者的时候,和住持也有一番对话。她承认,自己7年的复仇执念是出于私心。这让本剧的立意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承认自己的执念、承认自己的自私、承认自己的欲念,比装作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要更难。恶人总是能更坦然的面对一切,好人却总要受到羞耻心的折磨。《九义人》中的几位,虽说的义人,但各个都有“污点”,也有与自己的人生有关的私心,虽然有污点、有私心,却不妨碍他们真的因为自己认定的公义集结起来,去做些什么。

难道因为不是完美的人,就不配为自己争取一次吗?

用小成本,在小空间里讲述一个如此跨度的故事,《九义人》做出了不错的示范。

不断地解除枷锁,不断地打碎重建,直到所有既往以为的权威都不能迫使人改变自己的心意,这是一个女性从仰慕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过程。

因为她足够勇敢到直接享受世界,她和世界之间,不必永远隔着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