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關注的所有人,但凡看了《愛情神話》的,全部都在那裡交口稱贊,無一例外,撩撥得我心癢難耐,終究還是去電影院看了。

嗯,确實就像大家誇的:鮮活又機鋒的滬語對白,市井又洋氣的上海生活景觀,中産階級的審美品味,輕盈有現代感的男女關系。

我對電影的評價标準非常簡單,就是能否牢牢把我吸在座位上,不會頻頻不耐煩看時間。《愛情神話》做到了,以至于電影結束後我們的感覺竟然都是:怎麼這麼快就完了?

但也不是沒有失望。不是說好的女性群像嗎,怎麼戲份最多的卻是徐峥?三個女演員的戲份怎麼那麼少,根本不夠看啊!而徐峥,他那個大肚腩也太矚目了吧。

...

我很難相信清爽幹練的馬伊琍會和他約會一夜情,美豔不可方物的倪虹潔會主動撩他而且也疑似一夜情,隻有演前妻的吳越勉強可信,因為吳越本人的前男友陳建斌差不多也是那個身材。(對不起我是不是太八卦了?)

俗氣的我還是更想看漂亮姐姐和小狼狗之間的故事,怎麼辦

我後來看了一篇導演訪談,邵藝輝導演的解釋是,雖然她是年輕女性,而且也有比較現代的性别觀念,但她從小熱愛文學,小時候看的那些著名小說幾乎全都是男作家以男性視角寫成的,于是她也就習慣了将自己代入到男主角,去理解整個故事。拍這部電影時,她也沒想要改變這種習慣,因為這樣可以透過男主角的眼睛去觀察那些現代女性,而且方便男觀衆自我代入,去理解女性。

這個解釋有點奇怪,但姑且就這麼接受吧。我估計她沒說出來的一部分因素是,徐峥畢竟是這部電影的監制,是組局的人,相當于帶資進組了,他還有一定票房号召力,戲份當然越多越好。而且看看這個年齡段的上海籍男演員,除了他還有誰适合這個角色呢?陸毅可能演不出那種市井味道,想來想去好像隻有王志文可以試試,但我也不确定王志文的上海話說得怎麼樣。

徐峥除了肚子大了點,他在電影中飾演的老白還是有挺多優點的:多才多藝,畫畫、寫詩、打鼓;更重要的是,他對女人好,溫柔耐心,低眉順眼,平時經常自己買菜做飯;雖然不免還是有一點性别刻闆印象,比如反對兒子化妝,但總體而言,直男癌屬性已經低過90%的同齡人。

...

老白這個角色,應該就是沖着典型上海男人的形象去塑造的。而這個男人被動、女人主動、輕松诙諧的愛情故事,也隻能發生在上海,換成其他任何一個中國城市好像都會顯得懸浮突兀。

...

上海一直都是在性别平等問題上走在最前列的中國城市啊。

但是在過去,至少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大家對上海男女關系的看法可不是這樣的。很多人在談起上海男人時,總會帶有惡意,嘲笑上海男人軟弱,陰柔,婆婆媽媽,不像個男人,沒有陽剛之氣。長期處在北方文化霸權支配下的那些電視小品中,隻要有上海男人的角色,也總是會誇張表現他們的手無縛雞之力、雞毛蒜皮斤斤計較和怕老婆形象,以博人一笑。

...
▲鞏漢林經常演這種上海小男人

很巧,我剛剛讀完一本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的書,叫《美麗的權利》,是她二十多年前在報刊上談論女權問題的文章合集,其中有一篇,叫《啊,上海男人!》,寫的是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去了幾次上海之後,觀察到很多上海男人平時生活中會經常下廚,會和老婆分擔家務,而台灣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很普遍的大男子主義,家務活都是女人包攬,她就覺得很新鮮,贊美了一番上海男人,甚至覺得上海的性别平權在全世界都是最先進的,因為她待過的一些歐洲國家比如德國,當時也是以“男主外女主内”為标準模式,女權運動還在進行過程中,遠未取得勝利。

文章其中一段是這麼寫的:

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愛:他可以買菜燒飯拖地而不覺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覺得自己卑賤,他可以輕聲細語地和女人說話而不覺得自己少了男子氣概,他可以讓女人逞強而不覺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賞妻子成功而不覺得自己就是失敗。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樣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發來證明自己男性的價值。啊,這才是真正海闊天空的男人!我們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夢寐以求的,不就是這種從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來的、既溫柔又坦蕩的男人嗎?原來他們在上海。

看上去就是對上海男人的一曲頌歌對不對?可無比詭異的是,這篇文章當時在媒體上竟然引來一番軒然大波,讓龍應台陷入了筆戰的圍攻,而那些攻擊她的人,就是以上海男人為主的。

這篇文章1997年初登在上海本地的報紙《文彙報》上,很快就冒犯到了一批本地的上海男人,紛紛寫信到報社批評龍應台,說她醜化上海男人的形象,以她所見的有限人等代表全體上海男人,會加劇地域上的刻闆印象。

後來文章又被各種轉載,傳到了國外華人群體中,又是一輪争議。最荒謬的是《文彙報》還收到過一封從加拿大蒙特利爾寄來的抗議信,信上說他就是上海男人,覺得龍應台那篇文章是在“侮辱調侃上海男人,有明顯好惡傾向,不僅有失公正而且嚴重損害了家鄉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許許多多在海外的上海男人的心!”,還說要在網上組織一群海外上海男人聯合起來聲讨《文彙報》,要讓上海的家屬停止訂閱《文彙報》……

這些反應大大出乎龍應台的意料,她寫文章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事,讀者的理解和自己的本意完全是相反的,過于詭異的反饋情況讓她又寫了幾篇文章為自己辯護。

我完整看了龍應台和讀者之間的幾輪辯論,這些都能在《美麗的權利》這本書中找到,這本書的編輯思路也挺清奇的,龍應台本人的文章隻占一小部分,還有一大半都是别的不認識的人對她的筆戰征讨,但那些人都明顯不是她的對手,文筆和邏輯都是一團糟,所以這本書也就創下了龍應台作品豆瓣最低分記錄。

美麗的權利6.8龍應台 / 2016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整個看下來,我也理解了他們為什麼會覺得龍應台是在侮辱上海男人,因為雙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都不一樣,很多上海男人早就活在外人的侮辱歧視中了,電視上的喜劇表演、外地人的調侃、整個社會所謂的正統性别标準……都在對他們構成壓力,讓他們對這個話題變得敏感,一點就着。而龍應台的文章風格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是很辛辣犀利的,哪怕是在贊美一件事,行文中也會忍不住調侃幾句,俏皮一下,比如《啊,上海男人!》中就調侃某個上海男人不聲不響把女客人的内褲洗了,還聽說某些上海家庭裡丈夫長期活在妻子的虐待之下,甚至連夫妻生活都是妻子逼着丈夫完成的,這些段落都會讓那些敏感而缺乏幽默感的上海男人有被羞辱的感覺。

至于龍應台在上海所感受到的“男女平權”,在上海男人自己看來,也很難對應得上,他們那時可能根本就沒有那根弦,也不懂什麼理論,隻是發自本能而已。

為什麼上海的男女地位看起來會比别的地方更平等呢?龍應台的推論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的,因為新中國一開始就提倡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嘛,女性也要外出勞動,她們的性别特征都被抹除了。

這個因素不能說沒有,但應該隻是一小部分原因,否則不能解釋為何同是社會主義,中國别的地區就不像上海那樣性别平等。我看了一些上海本地知識分子的分析,歸納一下還有這幾條原因:

1,江南地區的傳統文化所緻,崇尚文人氣質,斯文秀才更受女性歡迎;

2,上海經濟發達,城市化、工業化程度高,建國後雙職工家庭發展得比較迅速,男女都對家庭經濟有所貢獻,地位相應也就趨于平等;

3,上海人比較務實,較少受抽象觀念的束縛,而經驗證明,男女平等就是最有利于家庭和諧的,大男子主義卻容易制造家庭矛盾,所以男人幹家務活也可以看作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4,上海是中國最開放最國際化的城市,國外的女權思潮肯定也是最早影響這個地方。

這種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吧,最後就造成了上海在男女平權上大步領先于中國其他城市,甚至曾經領先于歐洲那些發達國家。龍應台書裡還說《啊,上海男人!》的英文版發表後,英國BBC對文章很有興趣,邀請她到電台朗讀這篇文章,結果英國聽衆的反應非常好,都誇上海男人優秀、先進,因為太受歡迎,這篇文章在BBC國際電台連續播了三次。

有個英國男讀者在廣播裡說:

“我太吃驚了。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我是‘上海男人’!龍應台描寫的根本就是我嘛。我和女朋友同居好多年了,她是個記者,比我還忙。我什麼都做:買菜、燒飯、洗衣服——也洗她的衣服,當然洗她的内褲。我從來就沒覺得這是女人的事,她也認為天經地義,并不因此認為我是什麼特别的好男人。

做‘上海男人’我覺得很舒服,怎麼說呢?因為我沒有非做大男人不可的那種壓力,所以輕松多了。我事業可以失敗,我可以懶惰,可以不拼着命上進,可以不競争,可以哭,可以軟弱,可以我行我素、自然潇灑。做大男人,多累啊!”

如果那些向龍應台抗議的上海男人,知道了這個英國男人的反應,他們還會覺得龍應台侮辱了他們嗎?還是忽然發現身為上海男人還可以驕傲一下?

想想還真有趣:同樣是愛做飯、做家務、怕老婆的上海男人,從某個角度看是男性之恥,換一個角度看就是男性之光,而且那光芒還曾照耀西方世界。

25年前由龍應台文章引發的一系列反應,現在看有些啼笑皆非,同時又有些似曾相識,和現在層出不窮的各種“辱華”事件是不是有點像啊,隻不過那個不叫“辱華”,而是“辱滬”。

對了,《愛情神話》裡對“辱華”也有小小的調侃。

...

不管是辱什麼,說到底,常常都是因為每個人固有的文化背景、經驗、觀念都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溝通交流真是費力又麻煩啊。

好消息是,現在說起上海男人,已經很少會有嘲諷的聲音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人也理解了這種男性形象的先進之處。

而壞消息是,也依然還有人執着于所謂男子漢的陽剛之氣,依然有針對“玫瑰少年”的霸淩現象。《美麗的權利》這本書中還有這麼一個信息:1998年5月10日,由上海市少工委主辦的上海市首屆“男孩節”拉開了帷幕。舉辦男孩節,旨在徹底改變上海男孩中較為普遍的軟弱、膽怯、豪氣不足的弱點,塑造男子漢應有的陽剛美和社會責任感……給男孩子們設立“男孩節”,上海市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創。

是不是覺得非常魔幻,你現在看到的種種現象,二十多年前早就都經曆過一輪了。現在上海男孩都變成陽剛男子漢了嗎?恐怕沒有,但是那種對陽剛男子漢的焦慮,好像已經擴散到全國了。

上海男人,還能繼續引領“男性之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