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兩次出現 “show must go on" 的時候我都突然淚目了,可能是因為在那一刹那就響起了同名音樂以及《波西米亞狂想曲》——梅豔芳與弗雷迪,同樣的負病演出,同樣的空鼓絕響。影片确實有不少動人點,筆者作為一個以前幾乎不怎麼了解梅豔芳其人的觀衆,在觀影後收獲還是不少的,也确實能将以前家中常播的歌與歌手對号入座了。

但是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或者說是任何一部真實事件改變的電影,非常容易混淆的一點就是,我們究竟是感動于這部電影,還是傳主或者事件本身。從觀影時的體悟,加上觀影前後對于梅豔芳本人的一些資料閱讀,我感覺梅豔芳的生平不論是通過紀錄片、傳記還是傳記小說的形式都可以帶來很好的反饋,因為本身故事确實太精彩了,根本不需要什麼額外的加工處理。而作為一部電影,需要做的是對諸多事件進行篩選剪輯的藝術加工,再通過合适的藝術形式作為輸出。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其實電影确實是有一些不足的。

首先從藝術形式上來說,《梅豔芳》混合了多種電影類型但卻似乎都沒有利用完全每一種類型的特點。首先作為演員翻拍的傳記電影卻穿插了大量真實影視資料,演員形象與真實形象的反複切換會帶來觀影上的一定違和感。當然,我個人并不排斥這種仿紀錄片的處理,但是疑惑的是為什麼在這種形式之上不更進一步比如引入畫外音呢?縱觀全篇的,其實不少鏡頭都是可以忽略,甚至不少場景都是可以直接用畫外音提供背景描述的。這樣形式上更貼近傳統紀錄片,但保留關鍵情節的演員演繹,感覺是可以做出《他們已不在變老》那種史料豐富、叙事簡練且情感真摯的綜合效果的。

可能也就是由于藝術形式的定位不明确,導緻電影中人物事件的選擇與處理上顯得有點繁雜而缺少中心,看似包羅萬象卻在諸多場景都感覺略欠火候。一方面從鏡頭編排上來說,比如最後那首《夕陽之歌》,歌曲内容、故事情節、影片結構都恰好來到”夕陽“這個時間點,最後呈現的效果本應該相得益彰,但是在鏡頭上卻莫名穿插了梅豔芳個人的回憶鏡頭以及幾個主要配角的對話閃回,仿佛給本來已經完美的演唱會視頻畫蛇添足。以上這種情況比比皆是,諸多突然插入的細節鏡頭在給電影做加法,會影響作品本身的連貫性與叙事簡潔性。另一方面從叙事選材上來說,詳實生平、音樂呈現、情感表達這三者受限于作品篇幅一般都是要至少舍棄一,或者說詳略要有明确分配的。比如完全同題材的《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作品在時間選擇上切割了童年與最後1985年後的時光,在人物描寫上很大程度的略寫了其它配角,而着重呈現音樂的存粹美感,最後甚至濃墨重彩複原慈善演唱會的幾乎每一首歌曲,力求在音樂上表現得淋漓盡緻。再反觀《梅豔芳》,情節确實有些太“滿”了,比如童年到成名的處理,完全可以效仿《霸王别姬》在起點與終點這兩個時間節點重筆描寫,既能體現童年之艱也能為後續重要情節留足空間,“酒吧駐唱”、“聲帶問題”、“參加比賽”這些事件都是可以通過畫外音幾筆帶過甚至隻字不提;再比如清邁逃亡,整段情節其實大膽删去也未嘗不可,如果說這段經曆對于梅豔芳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那也沒必要加上幾段黑幫追殺戲,仿佛給抒情電影突然增加一點爆米花元素。

最後提一句情節真實性這個傳記電影永遠無法避開的話題。我對于這種作品的傾向是,盡量忠實于真實事件,因為我觀影的初衷就是來自傳主本身,所以更希望我觀影後的感動是來着真實之美而非工業制造的人工藝術品。如果一定要有改編或者虛構情節,那麼盡量是在情理之中虛構,而非篡改真實性。比方這部作品中對于梅豔芳童年的簡化處理,以及愛情的情節删改,還是稍微有些可惜。

總的來說電影完成度還是不錯的,作為了解梅豔芳生平的介紹作品可圈可點,後半段的整體觀感相較于前部也是出色不少。隻能說确實有些遺憾,因為梅豔芳的生平值得更好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