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朋友去看,惟在Mona Kea山上的那個鏡頭,她驚歎了一聲。這應該最能代表“三無”——無清華關系、無學術經曆、無理工知識——觀衆的反應:實在就是蔡老師的部分好看。

蔡老師當然是名人兒。在京圈兒搞天文的人裡,片子裡出現的毛淑德老師、汪景琇院士、陳建生院士,也都是熟臉兒。造大望遠鏡是個拉支持的事情,天文界辦事看上去都體面,但拍到鏡頭裡,還是有許多弦外之音,讓人意味深長地一笑。——這座冰山,當然沒海面上那麼簡單。

前段時間遇到個央視導演說,想做個紀錄片,跟拍科學家。要是真能找到某個事業上升期的實測天文學家,一對一地拍上三年,啥也不避諱,原片放送,一定是個絕頂有意思的片子。可惜清華自己拍這部片子,要唱的贊歌太多了。要糅進去那麼多冗餘的素材,搞得油膩而浮光掠影,也在所難免。

如今大多數獨立紀錄片導演,都注重解構、還原、揭露。居然還有導演在一門心思賦魅,确實夠令人大開眼界。不是說宣傳片不能拍,而是這個表達方式實在倒胃口。就像片子裡蔡老師介紹的信噪比:大家都知道你好,你也确實好,但你非拿1 sigma出來說事,那就怪不得被怼——幹嘛不把3 sigma、5 sigma的東西好好挖掘一下呢?

不過能理解,受人所托,萬事不由人,總得弄些禮花來裝點。四個故事,深挖下去,三個都是悲壯。一群連使用大望遠鏡經驗都很稀罕的人,想自己造一個新的,難道那麼簡單?站在Mauna Kea之巅,和一群宏偉的儀器共事,那種對科學的passion,也不是表面上那麼直白。

女朋友總結:“弱小,可憐,又無助。”——有趣的是,在片中四位主人公裡,最暴露真實的蔡老師,中科大-UArizona-UCSC一路下來,是唯一沒在清華念過書的。

在“吾校莊嚴”的歌聲裡,我心裡油然生出一句《太空部隊》首席科學家的台詞:

...

為了Mauna Kea的美景,和最不“清華”的蔡老師,毅然給片子加兩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