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因为自己不知、不能、不敢想象的剧情而震撼惊叹。这是一种观影体验。我也会因为自己经历过、感受过、触摸得到的剧情而感动流泪自省。这是另一种观影体验。祝紫嫣对两个世界中的观察实在是太贴近我每一寸切肤的观察,因此完全地把我的眼泪都送给了她…新城市里的人穿的白球鞋和我丑丑的凉鞋,新城市里的土著从小自然地把人呼来喝去,新城市随时随地鉴定着我的身份……。长大之后对某些特别的人的爱恨,会显现出某些特定的人的影子。而直到最后父亲也还是父亲。

这部电影令我感觉特别亲密,因此此刻想的全是自己的事情。不过也忍不住去想,新移民的话题沉浮辩论这么多年,竟然到现在才有这样的一部电影院长片。或许之前有人拍过,但是我没有留意?毕竟那些年比起看电影,更爱看报纸、看新闻,看人现场在城市论坛辩论。突然想起朋友也曾经在尖沙咀的小酒店拍过一部讲新移民的短片。原来她和祝紫嫣导演的气质好像。但大概因为我们两个来到香港更晚(新新新移民?),没有长大后的子圆三语流利的从容。还是更像小子圆吧,在认同错乱的乱流冲击中挣扎着想说点什么,但组不成句子。

异乡客的话题,在我看来电影真的写的很好,就是淡淡的感觉,很像东亚人写的诗歌。不过这倒不是电影让我崩溃的地方。我离乡时几乎立刻接受了自己的漂浮不定,并决定要喜欢上这种生活(再次回带祝导演在某篇访问里说的一句话:人死后想埋骨于何处,那里应该就是她所认同的家园)。《但愿人长久》让我胃部翻腾的是父女关系,我几乎在电影院崩溃一样地,毫不顾忌除我之外唯二的观众就那么大哭了。(还有有一个巧合的事情,几天之前有一个腔调很痞、刻薄、不着边际,用香港说法大概是喜欢9up的我喜欢的rapper,某天发文说他大爱这部电影。那个时候我还没看电影,还在揣测他是否有过什么创伤……)

反省下来,大概是因为因为故乡是我不曾拥有的东西,但是家庭却是我依然拥有的东西。且我能看得到这东西有多么脆弱。我在生活中无数次地接受了和家人的离别,但是当那一幕被搬到大屏幕上,吴慷仁的背影,眼神,喏喏的叮嘱,那封红包,我疯狂地发现,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离别。如果把我的精神完全解剖,其实是不是内核也只是那张古早照片上和父亲在一起笑着的,小小的女儿?

如果家人是我的故乡,那我还能走多远?

今年到现在为止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片子,不少都是经典修复版,比如今敏的动画、《牯岭街》、《独立时代》,在我看来都是特别天马行空,好像在别人的大脑里畅游,很幸福。可是《但愿人长久》像是一名毫无预期的路人,第一次约会就说中了我的心事,然后我哭了。那种感觉有点被冒犯,可能这么表达情绪却又觉得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