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開頭有一幕鏡頭,大概是女主角感慨在紐約總是能邂逅形形色色的男子,緊接着是一串鏡頭,從女主視角看各種各樣男,目光流連,暗流湧動。這似乎是一條颠撲不破的真理:在每一個大都市,都更容易發生“男人遇到女人(Boy Meets Girl)”的故事。

東京,也不例外。

就像女主角千秋被“流放”到窮鄉僻壤的閨蜜理香撕心裂肺感慨的那樣:啊,東京——

有那——麼多男人供人挑選啊。

所有浪漫故事都脫離不開Boy Meets Girl的模式(或是Boy Meets Boy,或是Girl Meets Girl)。《38歲離婚單身女嘗試相親APP的成果日記》這部電視劇也可以視作萬變不離其宗,相親APP也隻是加速男女邂逅的催化劑。

可是,人為什麼一定要戀愛呢。和自己父母的關系都未必能處理好,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再甄選出一個陌生人,選擇和他陷入一段親密關系呢。

這真是一個不好下手的問題,如果一定要在這篇劇評裡面說的話,那就……

首先分類讨論:戀愛,分為以結婚為目的,與不以結婚為目的。

如果戀愛以結婚為目的,那麼就很容易回答上面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戀愛呢?為了結婚啊。

如果戀愛不以結婚為目的,那麼才是大問題。

電視劇中,千秋說自己一次次約會是因為害怕寂寞,盡管她也有編輯、好友的陪伴(順便感慨,原來演主婦朋友的是佐藤藍子,完全看不出湘原琴子的痕迹啊天呐)。可見,這又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女人,大多愛在男人身上找存在感。

可能歸根結底是“性”的問題?就像《當哈利遇上莎莉》裡面兩個人讨論男女之間存不存在純友誼,Harry Burns一上來就咄咄逼人:不可能,因為存在性的問題,所以男女之間不可能有純友誼——DOI的念頭是無法被避免的。

雖然這樣子會引發一些女性的不滿:是玩具不幹淨還是不夠爽……一定要找男人嗎?

那麼抛開“性”的因素,我想,能被一個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喜歡,甚至莫名加以寵愛,大概确實有其奇異幸福的一面?

那麼“情侶”或“床伴”或“性伴侶”這種親密關系是否重要?這就很beyond my ken了……不過僅就這部電視劇而言,表現得是很重要的。甚至我懷疑劇情安排閨蜜自殺是不是也有體現缺失親密關系對人的影響,是否編輯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在小地方,遠離朋友,缺乏帥哥,所以生活無聊沉悶,再加上某根稻草壓垮爆發,卒。

我不評價這樣的清節安排是否高明或巧妙。僅就我個人而言,這個劇情很屎。

本來就莫名處于躁狂階段,受月經影響瘋狂攝入碳水化合物,甚至走火入魔偷吃了舍友的小餅幹大核桃還有遺留月餅(甚至隻啃了一口就被難吃得嘔出來了)。

邊吃午飯邊看完Ep5,我感覺整個人都要被年齡焦慮綁架了。

加之和媽媽因為生育問題吵了一架,一個人在宿舍裡就用很搞笑的方式哭了起來。

持續攝入碳水,去看我最喜歡的Tay Tawan的綜藝,用盡辦法讓自己暫時高興起來。看完最後一集。好嘛,年齡焦慮的話也沒什麼好焦慮的,最後一集還熱血沸騰澆雞湯:38歲之後也還是會有值得慶祝的事情哦!(我:不敢苟同;這因人而異吧,我有的時候懷疑自己是否8歲之後就再也沒有值得慶祝的事情。)

最終話裡,夫、子雙全的賢妻搬到郊區開啟(做牛做馬)育兒生活,單身女還是留在都市繼續一輪又一輪邂逅(meet)。男人不是你生命中的全部,但這不意味着男人不能成為你生活的調劑品,以便你能再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也許這就是這部電視劇想要傳達的message……?

PS:主人公們作為38歲+女性的狀态也太好了吧,如果我到了那個年齡也能在外貌穿搭上達到這個水準的話,我申請明天就滿38

PPS:寫完這篇就睡了,暴飲暴食好傷身,還把我弄得困到不行……明明還有很多作業要寫……

...
上個月某個周六的淩晨1點和前crush聊天的我也是這個心态,但是不如她這麼從容,我好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