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窗外的風景如退潮時細碎的波浪,波光粼粼。旅人披着時光,被擁為自己的帝王,腳下的路和生命的節律一樣在呼吸裡自然形成。在中國,公路的觸角四通八達,塑造着高原、濕地、凍土、山川、湖泊、沙漠、農田和城市日新月異的模樣,也溝通着天南海北的人間悲喜,而這些人與景則見證了條條大路的鬥轉星移。

公路紀錄片如同它要記錄的旅行,贈予觀影者的不隻是新的景物,更有新的目光。鏡頭打撈的不僅是風景,還有日常生活裡深潛而沉默的愛。随着紀錄片動身上路,觀衆總能被躍躍欲試的生之意志、未知的使命召喚和不期而遇的詩意瞬間捕獲。

做内心世界的地理學家

《大美中國路》中的每個人都似箭一般飛往未知的前方,對于一直在路上的人來說,旅行是一種方法和追尋,能在生活的背面勾勒名為自我的面具輪廓。第一期的主人公是中國第一個以合法手續自駕環遊歐亞大陸的廖佳。她自駕二十五年,五十二歲依然潇灑如初,在公路的舞台上貫徹從高中就開始的對地理的喜愛。

她直言自駕的魅力在于自由。這種自由是學會與己為友并享受孤獨的終生浪漫,是海闊山高任我行得無拘無束,是五湖四海皆知己的豪情蜜意。

...

《大美中國路》劇照

紀錄片裡,廖佳對新疆G30高速路段的偏愛除了來自被稱為“一橋改變新疆命運”的果子溝大橋,還來自老朋友哈薩克妹妹和馬迪古麗一家。老朋友們聽聞廖佳的到來四處傳話,庫爾德甯牧民唱着“我們都是一棵紮深根的大樹,和樹枝一樣,永不分離的大家庭”,換上節日盛裝,手拉手跳起舞來,舞步輕盈,像馬隊裡奔騰的駿馬,像草原上歡跳的羚羊,像雪山上翺翔的鷹。

...

《大美中國路》劇照

土地與人共同組成了廖佳心中的中國風景公路。自2007年開始,她着手建立中國的風景公路數據庫,用她二十多年的經驗去幫助人們打開路網的不同支線,包羅萬象又與衆不同。目前數據庫已經覆蓋了國内百分之八十的地區,但廖佳仍在路上,體會過自由的人也不吝于分享,“旅遊是種體驗,我覺得我這個線路能夠讓大家,有一些小小的愉悅和幸福,這個就很好了”。

不斷有人沿着廖佳留下的足迹探索自己的世界邊界,生命不息,步履不停。但更多的人是将旅行視作生活的暫停鍵或一次煥然新生的體驗卡。專注于二手車的自媒體工作者李樂皓就是這樣帶着與自己有多年隔閡的父親,踏上了G318這條川藏公路。陌生的環境刺激着新的關系,跳出礁石暗藏的生活環境,父子二人緊張已久的關系獲得修複和新生。

...

《大美中國路》劇照

公路行讓父親見到了從未見過的景色,目睹了兒子真正的成長,也讓兒子獲得了在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以外的的滿足感。彼此在新的交流環境中撞見了對方以往被忽視的模樣。上路有時是為了跳出日常,但它也會反哺生活。

旅途可以是生活的飛地,旅行卻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對内在世界的審視和對新的關系的追尋,是去成為内心世界的地理學家。

物的果殼與生活經驗的辎重

除了人的故事以外,紀錄片《大美中國路》講述了與公路相關的物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汽車,它是人的延伸,是旅途中移動的家。更重要的是,打開一位自駕者的車廂,帳篷、望遠鏡、炊具、收納袋、燃具、攝影裝備等等,應有盡有,置身其中,旅人在果殼裡也能坐擁宇宙。

這些物并非簡單的容器,每一處都是人自我意識的表達,是生活經驗的辎重。李樂皓走入二手車行業就受兒時父親維修計程車的影響,精密的機械和複雜的按鈕在他心裡埋下了種子。那時的計程車多是捷達牌,皮實耐用,這讓他決定上大學為自己買的第一輛車選捷達車,兒子降生也特意取名“捷達”,寓意健康長久。

#與公路相關的物

這些物并非簡單的容器,每一處都是人自我意識的表達,是生活經驗的辎重。

對于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買車是件重要的事。這筆不小的開銷往往寄托着許多人對美好生活和未來可能的暢想,有人一次次回到起點,有人不斷尋找新的終點,車是心靈出逃的載具,也是抵達希望的可能。

一輛車的背後總有一段回家的路。紀錄片裡,貴州“的哥”湯永明憑借在塔克拉瑪幹的沙漠公路上一箱油跑1952公裡的記錄一鳴驚人。此後又逢貴陽村村通公路,湯永明決定繼續與路為伴,不轉行。

《大美中國路》海報

這次他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公路建設,當起汽車維修廠老闆的同時,向其他的哥愛心推廣汽車節能,并傳授柴油車維修,還參與了“送抗戰老兵回家”的公益活動。湯永明認為,修車是一個很平凡的事,但所有的平凡做到極緻就是不平凡。公路是他逐夢的引力,汽車則是世界縮影與内心廣闊所在。

一條公路,是“走出去”,也是“引進來”,猶如冷暖流交彙的漁場,漫長廣闊的公路上動人的故事在不斷湧現。在《大美中國路》的最後兩集裡,美國人林登自1984年來京留學後,在中國走訪村寨三十年。2004年,林登在雲南大理修繕了一座老宅,經營着鄉土中國與環球世界的溝通窗口。綠野救援隊隊長海貓則高興于公路将生命線延展至更遠,救援車不再難于無路可行。公路同汽車、繁星和生命分享自己的命運,見證了人間的悲歡喜樂。

...

《大美中國路》劇照

何為大美中國路?紀錄片在每一集最後借不同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也許可以借用費孝通先生的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公路紀錄片的遐想

作為一部介紹中國公路的紀錄片,《大美中國路》的獨特之處自然是每集的主人公——中國公路。

超越500萬公裡的旅程如何抵達屏幕前的觀衆?紀錄片舉重若輕,“大題小做”,将這個看似有些過于宏大的題目巧妙地串進了人與景的陪伴中。

它将逐夢人和攝影師兩兩組隊。他們行囊輕便,原本互不認識,一起在公路上開開停停,白天端詳路過的橋梁建築,晚上仰觀星辰,足迹遍布中國的風景公路、鄉村振興的财富路、救援的黃金生命路,以及一條條默默無聞但因人行走被人挂念而成為生活陪伴的公路。逐夢人充當攝影師的領路人,攝影師又為觀衆增添新的夢的養分。

每集二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長猶如輕裝上陣的背包客,邀請觀衆來一趟影像世界裡的說走就走的旅程。在紀錄片的這五段旅程裡,中國公路的美在風景更在心景,蜿蜒前行的異域之路是美的,十年如一日接送孩子的陪伴之路也是美的。所有的細節被公路串聯,像雲霞滿天的織錦,斑斓燦爛,層層疊疊,彼此相連。

...

《大美中國路》劇照

而對于觀衆而言,雪山皚皚,江河滔滔,月光皎皎和日常生活很美,但紀錄片的意義還在情節之外。《大美中國路》提供了一種生活的遐想。它既鼓勵人們去建立生活的附近性,發現社區周圍道路的變化,重新想象生活。它也用超然而不煽情的姿态,去呈現遠方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公路紀錄片替暫時無法出行的觀衆上路,是觀察者,是領路人,是見證員,也是參與者。它告訴屏幕前的觀衆,你并不是孤軍奮戰,隻是你的同伴在遠方,在路上。也許旅途并無那麼多恍然大悟,煥然新生,可是隻要動身,依然有風景在召喚。

德國紀錄片導演赫爾佐格曾說,如果他開電影學校,學生入學的首要條件不是考察理論知識或拍片技能的多與寡,而是一段五千公裡的徒步旅行和一本厚厚的旅行筆記。這意味着一部紀錄片想真正進入他人或他物的存在深處,需要經驗的穿透。

#中國公路的美在風景更在心景

一部紀錄片想真正進入他人或他物的存在深處,需要經驗的穿透。

《大美中國路》是騰訊新聞谷雨影像和捷達聯合出品的系列公路紀錄片。

五位深耕于中國公路的逐夢者和五位用鏡頭為觀衆增添夢的養分的攝影師,攜手探索中國公路的遼闊與神秘。從連接鄉鎮與城市的縣道到溝通不同省份的國道,每一條道路都有它自己的精彩世界。紀錄片已于7月15日正式上線騰訊新聞,目前已更新3期,總播放量突破2700萬。

...

《大美中國路》劇照

陌生的面容,在渺無人煙的荒野遇見風雨的典禮,頭頂的太陽與迎面的風,回歸人聲鼎沸的鬧市所察覺到的微妙差異,這些經驗像堅硬的礦物記憶着旅途的變化,透過影像,散發着生命的熱度和氣息。

《大美中國路》記錄的故事也是如此。縱橫交錯的公路像毛細血管,四處蔓延,通往這片富有生命力的華夏土地的各個角落,一切人與事在上面交錯如雲錦,似流星飛奔,又似天河搖曳。天地大美,四時序列,萬物榮枯,永遠交織,以至于無窮。

作者:Lou

編輯: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