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去補了《1900》的票。

相比譯作《海上鋼琴師》,我還是喜歡《1900》。

海上鋼琴師有很多,但1900隻有一個。

留在記憶深處的是站在聯接海陸的樓梯上,望着灰色城市的1900,海風靜止,空氣凝固,他站在那,毅然回轉。

為了這一瞬,電影鋪陳了很久,從一開始默認自己就該一輩子活在船上,到第一次聽說“大海的聲音”。

多麼奇妙的設定:一個從未離開海洋的人,卻說自己沒聽過大海的聲音。

是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是“理所當然”終于松動的開始。

此後,友情,事業,愛情,都是在為離開的可能性加碼。

心中的天平,一點一點地從高低懸殊,到越來越平,越來越平;然後,在所有人以為傾斜的那端會掉個個兒的時候,一切歸為原點。

是真的歸為原點嗎?顯然不是的。

谒語說:從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後啊,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表相都一樣,可是心情已經變了。

他已經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做什麼不做什麼。

大概很多人說他傻。

也有人解讀說這電影就是要告訴我們人應該勇敢跨出第一步,走出舒适區。

可是能在海洋和陸地自由切換的人很多,就像奔着美國夢而去的那些乘客,有成功也有失敗。

而1900,隻有一個。

有時候我想,固執地留在自己的領地,将自己能做的做到極緻又有什麼錯?

隻不過,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并沒有1900的天賦也沒有一艘大船讓他們衣食無憂。

但難道這就代表他們不能固守某些堅持、隻能随波逐流嗎?

退一步來說,1900得以安身立命的大船不也是免不了被摧毀的結局嗎?

我不知道,我常常感覺到迷茫。

也許這本身是未解之謎,我們不得不屈從。

但能不能,能不能,就算我們無法如1900那麼訣絕,至少也讓我們保留一點,哪怕隻有一點點呢?

很喜歡男主的戲。演員的年紀已然不小,但他的眼神和動作裡都有屬于男孩的純真感。

是的,在鋼琴之外,1900不過是個晚熟的小男孩。

直到摸到愛情的邊緣,男孩才迅速成長為男人。

認清自己好像很難,其實也就是瞬間的事。

更難的是聽從本心。

所以1900才難得。

與他的才華無關。

                          ——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