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衆号:無物永駐

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一名十七歲少年從上海盧浦大橋一躍而下。留下一個疑似跳橋起因的,被母親在路中央停車責罵的視頻和無數熱議。


看到視頻的第一眼,很久以前的記憶忍不住上浮。也是和家長的争執,那個時候父親氣急,停車一把把我從車裡拉出斥罵。當初争執的起因我甚至已經記不得,可是那種在外界受了委屈,還懷抱一點被家裡人理解的希冀,卻一下子被摧毀的感覺。

實在是太冷了,至今不敢忘卻。


奇葩說裡有個辯題叫做,生活中的暴擊值不值得感激。不必說值不值得,真正被生活暴擊過的人,很難真正走出去。回憶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從老木箱底翻出來一件年輕時不合身的衣服,陳舊單薄,總是帶着灰蒙蒙的色調,是讓人相對無言的。它就像一道傷疤,現在已經不疼了,可始終橫亘在原地。


那個十七歲的少年跳下去,而經受過暴擊還活着的人們,都經曆過一場不為人知的自殺,尤其是來自身邊親人的暴擊,因為我們總是對他們懷有最柔軟的期待。

...

電影《狗十三》

可即使他因為母親的指責,從人間一躍入冰冷的江水,我還是不敢說他的母親就不愛他。就像我回首從前,實在不敢因為一場争執,就能斷定我的父親不愛我一樣。


互聯網的斷定太快了,一個幾分鐘的視頻就能讓人說出母親是沒有情緒控制能力的人,或者指控那個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可是我們永遠沒辦法從幾分鐘的視頻裡,去窺清别人的人生。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誰也不要指責,隻是如果愛和理解之間的距離大到會釀成這場悲劇,讓我們問一問自己,怎麼才能跨越鴻溝,減少悲劇?

“不理解≠不愛”

大部分親密關系中的痛苦都是來源于錯把不理解當成了不愛。


子女獨自奮鬥在外,有艱辛也有自由的快樂,還沒做好承擔家庭和孩子的準備。而父母卻一心想要讓孩子擁有穩固家庭,因為在他們眼裡,一個人總是太累了。于是爆發沖突,孩子認為父母隻是想要把自己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很委屈。而父母原本是出于好心的關照,卻誤以為是惡意,也很委屈。

...

再理解下去,也許孩子對于相親催婚的抗争裡還有着對自由愛情的向往,而父母一味關心婚姻,也許不過是不知道還能關心點什麼。


但不論矛盾起因在哪裡,真正令我們痛苦的都不是不理解,而是不愛。

隻是我們錯認了這樣的一條邏輯:你是我最親密的人,你怎麼能不理解我呢?一定是你不愛我,你才不理解我!


完全的理解本身就是很難達成的。

...

相親角

就像是生活中很多事,我們都不會要求父母能夠和我們保持一樣的觀念。因為我們知道他們和我們生活在不一樣的時代,有“代溝”。


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為什麼理所當然的認為父母應該做得好呢?


上一代的父母,生育觀和如今有很大的差别。也許,并不像現當代的年輕人那麼對孩子負責,認為自己要做好經濟和精神上的準備才能迎接孩子的誕生。也許生兒育女對他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沒有做好負責的準備,并不代表他們不愛孩子,隻因為在當時,他們或許根本接觸不到這樣的觀念——你不能要求一個人去準備他本沒有的東西。


父母也是會有缺陷的。


同樣的,父母認為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建議,不懂自己“為你好”的心情是不懂事,但是卻沒能明白,子女同樣有着自己認為的好的東西,而把觀念強加過去,并不一定會讓對方舒服。


不理解,不代表不愛。愛,不一定就能讓對方好。愛和理解,都要學習。

...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請站在我的位置愛我”

而也許在愛的教育中,我們最缺席的一課就叫做設身處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邏輯和思考方式,面對同一件事物,也會有不同的判斷。也許在奉上我們自以為是好的東西的時候,的确真心誠意,可是,真的能讓對方感到快樂嗎?


有的人養貓,貓會給他帶來死掉的老鼠或者鳥屍來表達關愛,這當然令人有些哭笑不得。可我們能夠明白,自己是被那隻小動物愛着的。這當然已經很好。

可我們是人,對彼此的要求,總是要比貓高那麼一點的。


因為貓不會思考和交流,而人會。更重要的是,在親密關系間,人對于彼此空間的幹涉力度,遠遠大于一隻貓。畢竟貓不會按着你的頭讓你去相親,而你的爸媽會。我們渴望從人身上獲得的關系聯結,也更加深層。


不理解不一定代表不愛,但不理解一定會帶來矛盾。而人總是會有低潮的時候,而在那個時候,親人和愛人之間的不理解,就會讓人格外孤獨無助。

...

《狗十三》截圖

那麼,既然愛,既然是希望對方好,不妨就從“我為了你好”轉變成“我希望你好”吧。


其實我們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太少了。而理解,是需要基礎的。在相信彼此愛的基礎上,接受對方的不同觀念,也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邏輯和世界,或許我們的愛才能走得更遠,而不是更别扭。

“愛不是争權奪利”

我們需要愛。


我們需要能夠設身處地的愛,而很多時候,阻礙設身處地思考最大的障礙,就是在關系中的權力欲。


我們總是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保證自己在關系中的優勢地位。女朋友對男朋友的各種測試,又或者是父母總是洋洋得意炫耀孩子的聽話,無論是讓他們展示才藝還是别的順從自己心意的方式。有的媽媽更甚,向其他家長炫耀自己無論怎麼罵孩子,孩子都會乖乖聽着——以此來作為懂事的證明,或者說,自己在關系中的絕對地位。

可我們愛一個人是希望他長成合我們心意的樣子嗎?


記得某個綜藝節目,母親幹預女兒交男友太多,一開始說是因為男友太差,覺得配不上自家女兒。而在主持人一再追問下,卻痛聲失言:她談戀愛了就不聽我話了!以前她什麼都會告訴我的!


令人心寒。

...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再看遠一點,我們會發現,媽寶男的背後往往有個過于強勢的母親,而被上一代過多幹預的二人世界也總是承擔了太多負重……歸根到底,人總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的人,哪裡能承擔得起那麼多以愛為名的,對方眼裡的完美期待呢?


就算這個人最後長成了合你心意的模樣,但他個人的,自我的期待和情緒卻沒有辦法永久掩埋,于是隻能郁郁寡歡。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那個拿着遙控器的媽媽,難道不也是希望她兒子好嗎?卻換來母子仇視的結局和孩子不快樂的一生。


隻是走錯了路。

...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愛是一個個體,對另一個個體之間的感情。即使那一個個體還太幼小,不懂得如何去愛。父母的責任也是引導他,讓他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不然隻憑着權利如風筝線拴緊,隻會越占有,越恐懼失去。因為始終無法得到對方作為個體對于這段親密關系的回饋,他們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隻是失去了自我。


愛應該是不完美之間的擁抱,子女寬容那個不懂如何愛的父母,而父母也應該明白,孩子終會擁有他自己的生命。


就如同,“你是弓,而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如果真的沒有愛”

...

這是一句令人痛心的話,也令人不願見。所以,我們用盡一切努力,跨過那條愛與理解之間的鴻溝,去擁抱。


可如果傷害真的無法避免,請記住,你可以抵禦傷害,乃至于任何一段不健康的關系。


沖動型自殺的情緒峰值時間是13秒,在做下無法反悔的選擇前,請數完十三秒,想想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留戀。不要在一時沖動下,放棄所有未來的可能性。


願世間少一點悲劇,再少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