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

image

在主要情節上,《黑皮書》與《色戒》有着驚人的相似,都是講一個靠美色打入敵方内部的女間諜的故事,且都有備受争議的情色鏡頭,但二者卻呈現了截然不同的影像風格,這促使我饒有興趣的将它們進行了對比。

為什麼在相同的情節設定下,愛麗絲的故事如此驚心動魄、緊張刺激,而王佳芝的卻顯得節奏溫吞、氣氛沉悶呢?

雖然這兩部電影從創作之初就完全指向不同的方向,但在此暫且不論,而直接從兩者最相似的部分,既兩位美麗的女間諜——愛麗絲和王佳芝開始說起。

失去至親的切膚之痛VS渴望認同的失落情感

先來看看兩人接受間諜任務的動機。愛麗絲的動機非常直觀,親眼看見全家人慘死在納粹手中,這份悲痛和仇恨足以促使她不顧一切的複仇。但王佳芝的動機卻耐人推敲,雖然表面上她是出于愛國熱情,可這裡面畢竟包含了其他的成分,比如英雄主義、理想主義,以及在别人的認同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望。

因此,愛麗絲的行為總是被強烈的情感貫穿着,憤怒、悲傷、痛恨,招招以命相搏。而王佳芝的情感則比較暧昧,恐怕她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要做女間諜,她的行為也因動機的不明而變得似是而非。當然,這也不能怪王同學覺悟低,畢竟校園裡的愛國熱情與眼見親人慘死的悲恸是無法相比的。

深入納粹大本營VS深入漢奸大後宮

除動機外,兩位女間諜的工作場地也大大不同。愛麗絲借由蒙茲而成為納粹辦公室裡的一名秘書,有很多機會竊聽到第一手敵方機密,由此産生的危險系數也是極高,間諜情節自然驚心動魄。

而王佳芝卻僅打入了易先生的家中,大部分時間隻能在麻将桌上向易太太和其他幾位麻友套取信息,淹沒在三姑六婆的家長裡短中。即使在跟易先生的關系十分密切之後,王同學的工作場所依然沒能離床太遠,僅僅在死前參觀了一下老易辦公樓中的監獄設施,便含恨西去。這也就注定王佳芝無法帶給觀衆一個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自然大方VS忸怩做作

在看影評時,有網友提及兩片的情色段落,并對《黑皮書》中自然大方的情色鏡頭表示欣賞,同時對《色戒》的做作表示不屑。其實這很好理解嘛,中西方性開放程度不同,角色對于性的态度當然也不同,如果王佳芝像愛麗絲那樣“迅猛”的脫衣,那才真叫奇怪呢。

再者,角色性格的設定也是原因之一,愛麗絲的個性恐怕較之身邊處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同齡女孩都要開放得多,這從她在碼頭敞開衣扣聽音樂、在漢斯面前“染色”等情節就可以看出。

實際上,王佳芝也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了扮演好已婚婦女的角色,她委身于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猥瑣男,在“五千年性壓抑”的大背景下,她的行為已經非常難得了,咱們就不要苛求了吧。

戰争中的真實事件VS小資們的小糾結

最後回到最初的創作意圖上來,保羅·範霍文旨在用《黑皮書》來表現殘酷戰争中的複雜人性。

沒有純粹的黑白,革命黨中有陰謀家,納粹裡也有和平主義者;女人們為了生活而出賣肉體,男人們為了戰後有一條活路而出賣無辜的猶太人。戰争的一個可怕之處正在于它能夠混淆黑白,使人們喪失理智。而愛麗絲正是目睹這一切、思考這一切的引線。

該片的原始素材全都來源于編導對真實材料的搜集,再加上導演對商業片的高超掌控能力,影片自然場景宏大,情節豐富,節奏也緊湊激烈,引人入勝。

相比之下,《色戒》中的間諜橋段實在是小兒科,原因正在于無論是原作者張愛玲還是導演李安,都壓根沒想要表現戰争意識形态,而僅僅是把戰争作為一個引發故事的契機而已。

要說影片的内涵,張愛玲是為了諷刺人性的自私與醜惡,而李安則置換小人物的尴尬與失落,但不管哪種,故事中的情感都不專屬于戰争這一特定環境下,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普遍内心糾結。所以,這兩部影片才呈現出如此迥異的影像風格。

這樣寫下來,好像我對《色戒》極為不滿似的,其實這兩部電影我都挺喜歡的,風格不同,帶給我的感受與思考也不同。但正是因為喜歡,才忍不住把它們拿來比較調侃一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