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導演姚婷婷,你可能并不了解,但前些年炒的沸沸揚揚的網劇《匆匆那年》,你肯定略知一二。那句“一眼陳尋渣萬年”曾成為許許多多影迷的口頭禅,如今男主終于洗白,蛻變成了每個女生都想要一個林格。

林格就是《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男主。該片講述了兩個從小青梅竹馬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由于女孩的意外,故事有些悲劇色彩。

...

但因為一塊特别的手表,讓男主可以以交換自己生命時間的方式,讓戀人和自己相見。

按說,傳奇的故事、深情的人物設定、真摯的感情應該很打動人才對。

但或許正是因為這份愛情太過理想化,甚至刻意回避了劇情中許多的邏輯問題,顯得劇情反而不落地。導緻讓相信的人深陷其中,忽略漏洞;又讓經曆過的人嗤之以鼻,不感真實。

下面我将結合網劇《匆匆那年》,抽幾個點來談一談《時間盡頭》這部劇的好與憾。

1

快餐式感情與奇妙感情,童話與現實的強烈對比

...

我們在年輕時愛上一個人,可以為他做任何事,會幻想和他做各種喜歡的事。

或許這種純粹的感情還存在許多人心中,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隻存在于某一段青春歲月。

就像《匆匆那年》裡的陳尋和方茴,高中時代的陳尋對愛情抱有一腔熱血,他真的想一輩子跟方茴在一起,所以他放棄了高考的最後一道大題。

但上大學後,卻讓他漸漸明白了,原來兩個人在一起除了單純的喜歡,還有合不合适。當初的喜歡是真的,如今的不能再喜歡也沒有摻雜任何雜質。

這樣的感情雖然可惜,但卻很真實。誰的青春沒有故事,誰的故事沒有遺憾,有遺憾的青春才是最打動人的。

...

而《時間盡頭》卻不一樣。

它是那種在特定的日子裡應景,看看拉倒的“小妞精神春藥”。

它的情節設定雖然感人,但内核過于失真,完全建立在一方對另一方無條件的犧牲上。

男生幾乎是毫無自己人生的追随與奉獻,每一段自我犧牲的強行複活,除了談戀愛撒糖之外,也沒有給彼此的人生加碼更多的力量。

從女主的設定看,她對老林的回應,更像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瑪麗蘇主角光環,讓她即使複活在沒有男主的世界裡,也有更高更富更帥的男二死心塌地的兜底守護。 

跟《匆匆那年》相比,這樣的情節設定顯然是不合乎情理的。

...

為什麼隻有小孩子喜歡童話?因為在小孩的世界裡,不是非黑即白,更沒有灰色地帶,有的隻是彩色泡泡,跟說不盡的美好。

但回歸現實後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愛情越來越“快餐式”:三天喜歡,一個禮拜說愛,一個月不行就拜拜。

年少時,我們都曾渴望過那種一旦認定就一生一世的愛;我們也曾都被分開多年,男女主角依然彼此惦念,破鏡重圓的故事打動。

但回歸現實後的我們,很明白,生活除了死磕到底,還有及時止損。

愛而不得是人生常态,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慢一點,慢一點熟識,慢一點相愛,一起解決人生中所有的風雨,如果事與願違,也能坦然接受。我想這就是愛情中最好的狀态,可影片的劇情不落地也恰恰體現在這裡。

2

不相信愛情的人不傷心

...

《時間盡頭》作為一部愛情片,關鍵在于如何讓觀衆感受到情感的真實。

影片有三個結局,同時也在電影裡埋下了一個選擇:相不相信這個故事,願不願意感受到情感的真實,是觀衆的選擇。

但其實愛情片在市場上的口碑一向褒貶不一,《前任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度刷爆朋友圈跟抖音,但在豆瓣上的評分均不及格,而《後來的我們》反而成為一匹黑馬,出人意料。

糾其原因,就是因為愛情離我們太近了,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同,每個人的愛情觀也相去甚遠。所以在大衆眼裡影片好不好,除了其自身實力外,還有影片中呈現出的價值觀能不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

...

《匆匆那年》裡呈現的愛情觀還是很貼近生活的。

畢業即分手是很多學生情侶的魔咒,陳尋與方茴雖然有諸多誤會,但憑心而論,兩個人的性格并不那麼合适。

或許在被學習束縛的高中時代,這一矛盾會被掩蓋,但一旦步入大學,甚至進入社會,自由的同時會顯現出最大的自我,這就是矛盾的源泉。

有人說,性格互補的兩個人相處更融洽。

但我覺得有個大前提,要能補的進去,如果所謂的互補是以犧牲雙方的快樂為前提,那這段感情終有一天會疲累,累覺不愛。

...

而《時間盡頭》講的是一個純愛故事,它刻意隐藏了唯美、浪漫、奇幻基調背後的,關于感情的殘酷真相。

首先,林格和邱倩從沒進入過婚姻階段。

兩人的“一生”,隻有告白、熱戀和婚前三個階段。最後邱倩與林格身份轉換,更是讓時間線直接切回了少年期。

其次,是林格母親的“缺位”。

林格母親去世時,他才是個幾歲的幼童。而林格父親對妻子的懷念,是建立在妻子早逝,兩個人的感情沒有經過生活瑣碎日常磋磨的基礎上。

最後,是邱倩父親的“缺位”。

邱倩的母親隻在片中短暫出現了一次,父親更是沒有絲毫存在感。

綜上,我們會發現整個故事都在“回避婚姻”,這個愛情童話中殘酷的部分。

...

賈科莫.克薩諾瓦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城。再純真熱烈的愛,都會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瑣碎中,變了味、褪了色。

所以,即便是“愛情人生第一重要”的瓊瑤,也沒有在《生命的鞭》中放過男女主角。

英俊而多情的年輕畫家因為懷才不遇,在驕傲和自尊的作祟下,變成了酗酒、家暴的渣男。曾經美得耀眼奪目的“神鞭公主”,在愛情被愛人暴力砸碎後,成了憔悴的居家婦人,并且最終失足葬身于波濤之中。

一死一瘋,是這段愛情的結局。

所以回過頭看《時間盡頭》中的這些設定,或許是作者有意,或許隻是無意中洩露的内心,那就是對婚姻的不信任和不樂觀。但被影片“回避”的婚姻,才是大多數人的人生。

...

我想導演是相信愛情的,但隻相信愛情中美好部分的感情終究是琉璃易碎。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可以讓時間倒流或者停止的手表,所以,大多數人都隻能在歲月的流逝中,承受着失去和改變。

影片最大的問題在于,它表面上呼籲大家相信愛情,但實則隻是單方面掩蓋了感情中的黑暗面,過于理想,根本支撐不起現實中的愛情。

所以與其說是不相信愛情的人不傷心,倒不如說,相信愛情的人才傷心,因為明白真愛的不可多得,因為明白愛情裡不是隻有你愛我,我愛你。從這點上看,影片邏輯還存在漏洞,整體不夠豐富。

3

有遺憾才最真實

...

雖然《時間盡頭》情節有些不落地,但有一點跟《匆匆那年》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都指出了感情中沒有絕對的完美,多多少少都會有遺憾。

《匆匆那年》裡,方茴因受情傷自暴自棄,懷上了别人的孩子。陳尋自責,想要彌補,但方茴卻永遠消失在了他的世界裡。

生活是現實的,沒有那麼多重頭再來,很多遺憾一旦造成就是一輩子,可這就是最真實的人生。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會更加想要完美;因為遺憾,我們才會更加懂得珍惜。而這就是成長。

...

這點在《時間盡頭》裡也點到了。雖然感情夢幻,但最終兩人還是在時間的分叉中不斷相遇又不斷相離。

它的真實之處可能也在這裡,我們都要按這個世界的規則辦事,如果強行改變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事事不可強求完美,也不可能事事完美。

比如我們想要發财,就要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在事業上不懈拼搏,而不是坐等中500萬;想要一份真摯的愛情,我們首先要自己變得優秀,并且學會付出,而不是作白日夢;想要保護環境、防止全球變暖,就要禁止濫砍濫伐,過多燃燒煤石油......

其實,如果能輕松,誰又願意勞累,如果能躺着,誰又願意站着。可生活中的不完美就是任何理想的背後,都需要經曆的一段不那麼完美的人生,哪怕有遺憾。

我想影片想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他玩弄時間,時間也在玩弄他,他的代價就是時間本身。”至于值不值得,這樣的感情究竟存不存在就看觀衆自己的選擇了。

4

有付出,也有收獲

...

相比《匆匆那年》,《時間盡頭》有一點特别打動我,那就是兩人在國外的那段時光:一個願意付出,一個懂得感恩。

生活中,總聽到這樣的話: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會全心全意去愛了,我感覺對方對我沒有很好。讓我沒有安全感。”

抛開那些隻是玩弄感情的人不說,其實我們也可以找找自身的問題。

邱倩看到林格為了自己在街頭打工,并沒有嫌棄指責,第一時間是想着兼職給林格減輕負擔,甚至想動用自己的獎學金來幫助林格。

說真的,他們擠在狹小的房子裡不是幸福,這種患難與共的精神才是。

...

現實中指責對方不夠好的,其實也可以反思下自己,你做到了嗎?如果沒有,那你身上又沒鑲金子,為什麼要強求對方對你死心塌地。生活中沒有不勞而獲,感情也是。

影片比較好的一點是,它引起了大衆對愛情的思考:愛不隻是付出,也有回報。至于回報多少,要看雙方付出多少,患過多少難等等。

相比《匆匆那年》,《時光盡頭》從劇情設定、情感真實豐滿度、邏輯上是比不上的,但它的情感更加美好,可以滿足很多人對愛情的幻想,這應該也是它票房口碑兩級分化的最主要原因吧。

...

總的來說,《時間盡頭》的完成度還是很高的,對情緒的調動帶來的感官體驗也還不錯。

在關上燈盡情做夢的那一個多小時裡,因為演員不錯的演技和導演營造的還算純熟的叙事節奏,跟着劇情走是件挺爽的事。

場景和攝影也很美,少年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借着幾次“回調”時間,順帶給親情和友情也煽了點火,能夠分享秘密的兄弟友誼暖心,和老父親的一頓和解飯甚至比愛情戲更催淚。

不過,電影結束燈亮起,意識到一個人的人生不斷當機又重啟,僅僅是另一個人心無旁骛地為愛發電,空洞犧牲和煽情之下,滿足的也隻能是未經世事的小女生的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