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現代生活節奏飛快,人們在鋼筋水泥中行走時總被各種事物纏繞。為生計發愁,被夢想折磨,因情感而困惑。而食物,就像是一劑治愈效果不太徹底的安慰劑,給脆弱的人們帶來一絲及時的撫慰。在我看來,中國人的飲食都不是單純的雞鴨魚肉。獨特細膩的感情糅合日常卻花樣衆多的烹饪手法,日常卻不平凡,人生的滋味和飯菜的滋味便在餐桌上重合。

...

如果有飽含家的味道的菜肴,那無疑是感情最濃厚的一道。電影《飲食男女》開頭便以老朱各式的煎,炒,焖,煮手法開始。魚被麻利地開膛破肚,裹上面包糠成為誘人的炸物。五花肉肥瘦相宜,每一滴油都恰到好處。連配菜在手上自由飛舞,也占據菜肴的一席之地。讓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就這樣熱騰騰地被端上餐桌,乍一看以為是李安在執導《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中國式的父親和中國式的家庭借助氤氲的煙火氣登場。

...

親近和生疏

老朱是精通中國菜的廚師,他面臨着退休,味覺退化,中年喪妻等問題。他有着三個女兒,但彼此卻不通心意,唯一的交流是每周三晚的家庭聚餐。老朱是餐館甚至是飲食屆有名的人物,在退休之際依然被餐館的經理請回去主持大局。然而老朱的味覺随着年紀的增長不斷退化,烹調的菜肴也時好時壞。盡管老朱也意識到味覺的失靈,卻還是執着地花大量時間在準備家宴上。

中年喪妻為老朱增添更多一絲落寞。也許中國式的父親,總有那麼些不善言辭。他們不像母親,愛意和關心時刻表露,更多的是默默無語。沉默已是常态,偶爾的溫聲細語反而别扭。老朱總是在清晨用無比響亮的聲音把女兒叫醒,提醒她們要去上學上班。本是一個父親的關心和愛意,但這不恰當的方式卻讓女兒反感。

鄰居梁伯母帶着離異的女兒錦榮以及外孫女一起生活。老朱試圖在錦榮女兒身上尋回或者說學習作為一個父親應有的關心。得知由于錦榮不擅長烹饪,女兒的便當不美味。老朱便每天都變着花樣為其準備熱騰騰的菜,惹得錦榮女兒班上的同學都羨慕不已。對待别人家的女兒關懷備至,而自己家的親人卻無法敞開心扉。

...

多年的不理解,不交心慢慢演化成隔閡,本該溫馨的家宴上也是充斥着尴尬和無語。每個人都沒能把話講完就被粗暴打斷,總是以自己的想法揣度别人心思,更是拒絕别人的關心。在這個母親缺席多年的家庭,父親的不善言辭,給父女之間甚至是姐妹之間的感情維系帶來絲絲的不解風情。

滿桌精緻的飯菜沒有撫慰人心,也沒有消除隔閡。父親實在太難開口向女兒們吐露心聲,隻能做着一桌又一桌的菜來安靜地表達。

李安這樣形容扮演父親的郎雄:“他就是中國父親。他也不要做什麼,但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壓力好像都扛在他身上,同時他的内在又自然流露出一種幽默感,就是‘形象’和‘氣質’對味。”

老朱看向錦榮女兒上學離去時的眼神,擔心,關愛,仿佛曾經也用這樣的眼神看向過自己的女兒。但自己的女兒們齊齊坐在餐桌前時,有的隻是無限的沉默和尴尬。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在你面前,卻不知道我關心你了吧。面對自己的親人時,所有的關心卻會演化成欲言又止。明明很想打破距離,又隻能用嚴厲和不解風情來掩飾。面對最愛的人,我們總有一點滑稽的情怯。

這就是李安鏡頭下的父親。眼神像明明滅滅的燈光,欲言又止。時常熾熱的光亮,像在期待些什麼。但更多的時候在緩緩地熄滅,安靜地不讓人察覺。

...

逃離和挽留

小時候,我們都認為家是束縛,是枷鎖。恨不得長大了就立刻逃脫出去。影片中的三個女兒各有性格,但都有同一個想法:想要逃離。

家人都認為大姐家珍因受情傷而不願觸碰愛情。但真相是家珍為了掩飾自己從未戀愛過的事實而撒的謊。長姐如母,家珍因母親的缺席讓大姐頗有一種殉道者的精神。認為自己不會嫁人,要盡自己的職責陪同父親。其實大姐内心是想離開的,多年情感的缺失也使她非常渴望愛情。老朱最疼愛的也是最叛逆的二女兒嘉倩是第一個離開家的。當時就具有前衛意識的嘉倩,在工作和感情上遊刃有餘,然而投資失敗,買房失敗,感情諸多不順讓她不得不回到家這個避風港。小時候的嘉倩就想要待在廚房,做喜歡的菜肴,繼承父親的衣缽。父親卻以前程為理由,把嘉倩從廚房趕跑,這也是嘉倩想逃離的根源。小女兒是最乖巧聽話的。但李安設置這個人物形象也很有意思。看似乖巧,實則在餐桌上非常懂得察言觀色。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奮力追求自己的愛情。

很多人以為,逃離就能完全忘記。掙脫父親這個沉重“枷鎖”就能越飛越高。但我們永遠是父親蔭蔽下的孩子,這個道理卻也是很久之後才能體會。乖巧的家甯出乎意料未婚先孕,和富二代男友離開了。家珍也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在家宴中迫不及待介紹給大家,迫不及待結婚,離開家。

家倩分别和家珍,家甯道别,依依不舍。老朱在一旁沉默地撐着傘,沒人知道在想什麼,絲絲雨點都不能完全表達一個父親此時的思緒。

...

父親目送大女兒和小女兒離開,内斂的他還是一句話都沒有說

随着女兒們的身影越來越遠,父親眼裡的光也像走遠的車燈漸漸消失。祝福和挽留的話無法從父親的口中說出,但眼神已說明:孩子,請你一切都好。中國傳統的孝順在這一段的表現很巧妙。女兒們沒有放棄愛情,放棄追求,留在父親身邊。固執的個性似乎不符合孝順這個含有百般滋味的詞。李安在《推手》的幕後制作中說:我從不教他們孝順,隻教他們愛。隻要愛我就好。

父親對李安也是一個複雜的詞語。打罵,教育,誤解,關愛種種情緒都萦繞心間,成為李安電影常有的父親主題。心中女兒所要的理解,關愛,其實是一種尊重。當老朱沒有反對,阻撓女兒們的離開時,彼此也就讀懂了各自對對方的那種深沉。充滿人文氣息的導演,給影片的女兒設置的逃離的劇情,給父親設置的沉默片段,是家庭之間的和解,也是李安和父親,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

情感與主題

“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産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我這一輩怎麼做,也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集中全了才能下鍋。”

說到家庭的悲歡和細碎,不得不提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而身為小津影迷的李安,也在《飲食男女》中加入了類似《秋刀魚》一樣的設定。不同于小津電影的悲涼感,李安為《飲食男女》設置的結局帶了一些戲劇性的調侃和樂觀的精神。

就在女兒們準備接受父親和鄰居梁伯母結為伴侶時,父親卻出乎意料宣布:他與梁伯母的女兒——大女兒的同學錦榮相愛了。原來之前影片中老朱對錦榮女兒的細心關照,還有一層原因是為了錦榮。這也是導演沉埋的伏筆。

...

李安是一個狡猾的家夥,他善于在觀衆不知覺中把傳統和現代的沖突撕開給人們看。從《斷背山》的禁忌之戀,到《喜宴》“性壓抑的結果”,再到《飲食男女》。這一切,都無關對錯,無從批判。孤獨的心靈需要關愛,純粹的人性需要得到最原始的表達。人生就像這電影中一樣,氤氲飯菜中還有洶湧的人性欲望。

...

在女兒們找到幸福,彼此理解後,自己也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女兒和父親不應該禁锢在應有的條條框框中,而是需要互相尊重,彼此了解。父親理解女兒們的離開,女兒也理解了父親的孤獨和無語。

一桌餐飯,不止填飽肚子,不止寬慰人心,更是人和人細水長流的自然流露。父親和女兒緊握彼此的手,故事和情感又回到了餐桌上。

...

中國人講究有始有終,從一個圓開始,從一個圓結束,情感的彙聚和家庭的百般滋味卻永遠不會結束。在各式的餐桌上,在各樣的家庭中輪番上演。

緊握的手中,酸甜苦辣,個中滋味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