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

...

愛是什麼?

無數藝術家對“愛”發出了審問。

愛是自由,亦是牢籠;愛是無邪,亦是罪惡;愛是火焰,亦是冰河;愛是純潔,亦是欲望;愛是摧毀,亦是拯救;愛是一切詞語的組成,愛是自然中瘋狂的野獸,愛是生命中自我的倒影,愛是被時間侵染的褶皺。

...

而在盧卡·瓜達尼諾的眼中:我是愛,你亦是愛。

那對生命價值的判斷和喚醒的,不再是浮華如夢的現實,她早已知曉令人心醉的是愛,于是掙脫了虛幻的枷鎖,奮走于萬物叢生的自然之中,她是愛,她是罪孽天使。

...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未轟動世界影壇時,一個導演化作了愛的審視者,他把愛的本能和野性流放在了危險的自然中。

我們在鏡頭一窺那足以令人窒息的“性愛”場面,局部的裸露,濕潤的舌吻,呼吸的原野,強烈的炙熱,愛情的瘋魔,在《我是愛》中袒露無疑。

...

盧卡·瓜達尼諾繼承了意大利電影大師的種種影像精神,他似維斯康蒂,在貴族階級的冰冷中尋找一絲絲溫存和陰謀論;

他又似安東尼奧尼,把人物的情緒放置在幾何形的空間感中,以情與欲的糾纏試探人類内心的荒蕪。

...

...

...

意大利的複古迷人,四季分明,早已被鏡頭捕捉到了留白感,連同意大利的文學史詩、歌劇魅影、時裝設計都被盧卡·瓜達尼諾吸收并加以運用,形成一種藝術的綜合體現。

...

新世紀誕生以來,我們幾乎看不到這般完美的電影了,是的,它近乎完美地呈現了一種藝術精緻感。

這和很久之前我們看維斯康蒂和安東尼奧尼的影像一般,這些電影大師身上的理性和感性被瓜達尼諾完整吸收,他逐漸形成了一種自我影像意識,突破了新世紀電影的某種邊界,把自然主義和奢華主義完美結合,在《我是愛》中極盡擴張,毫無保留。

...

《我是愛》可以看做《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前身,同一個導演,同一種以“愛”循環的主題,卻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前者是詭秘而肆意的,後者是甜蜜而克制的;但鏡頭的留白感和空間感并未更改過。

...

...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

那些被緩緩收入的自然環境音,大量局部特寫和環繞鏡頭的情緒疊加,以及人物内心的愛欲投射,是瓜達尼諾影像中足以緻命的氣息,我們能在他的電影中捕捉都氣息,這是一種什麼體驗?

...

...

...

而《我是愛》則更加熾烈,它以冬日開始,以夏日結尾;以死亡為印記,以重生為結束。

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場青春成長的洗禮,那麼《我是愛》則是人欲道德的審判。

我們也在做審判,隻是表層的空無會把我們内心的真實覆沒,愛本就是這樣,沒有人不想去為愛而死一回。

...

...

一個意大利的貴族家庭,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迎來了爺爺大壽的生日聚會。

一場看似華麗的群像宴會,卻隻是一次個體的突變,這樣的轉折我們沒有預料到。

...

人們惶而談之,身影錯落,在燭光的恍惚中高談闊論,他們談論這個貴族家庭的食物、紅酒、金錢、文化;

他們談論一切不屬于自我的世界,而這樣的群像,反射出了一種冰冷和虛幻。在這場生日宴會的背後,實則是繼承者的傳位和炫耀。

...

兒子和孫子順利地繼承了這個貴族的财産,孫女以一副攝影作品打亂了宴會的節奏,兒子淡然處之,孫子因為一場球賽輸給了一個廚師而成為人人譏笑的對象,兒媳忙碌操持着所有的宴會鋪張,妻子完美充當着一個貴族太太的角色,這場宴會,爺爺是中心,他是資本的操控者,其餘的人,全都是陪襯和符号。

...

...

似乎我們已然識破這場宴會的本質,一個上流階層的精英家族,通過一場場宴會來掩飾内心的寂靜。

人們都無形地被操控,唯獨兩個女人,暗藏着内心的躁動,試圖用反抗來掙脫枷鎖,沖破牢籠。

一名不速之客打破了繁華的聲音,以寂靜之态成全了艾瑪。

...

安東是一個廚師,是這個貴族家庭繼承人的朋友,也是那個赢了比賽的談論對象,他的出場稍顯落寞,形成了同一個世界的兩極,可這樣的兩極恰恰是導演在環境中心有意凸顯的。

...

緊接着便是從群像回歸到個體的審問,艾瑪是異國人,她遠嫁到意大利,成為了女主人,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在時間的催促下她慢慢丢失了自我的靈魂。

...

她從一場場歡慶的盛宴中逃離,看着丈夫和兒子理所應當成為繼承人,内心毫無波瀾,她隻想靜坐在自己的房間,與世隔離。

...

可她卻因為女兒的秘密情史而加以揣測,在得知女兒愛上了一個女人後,她的蠢蠢欲動被撩撥;

...

她在得知兒子想和廚師朋友安東合夥開餐廳後,有意拜訪了安東的餐廳,嘗到了令她心動的美食,仿佛那美食是打開她心房的一把鑰匙,所謂食色,性也,自由的意識被突然喚醒,情欲的幻想從未如此猛烈。

...

于是,在一次緊密的跟随中,她和安東有意地相遇了,他們的幻想不再是激情所需,而是精神的碰撞,更是人在虛無過後的一種觸底反彈。

...

艾瑪愛着安東嗎?我們不知,安東同樣缺失這般激情的浪漫,他愛自己好朋友的母親嗎?道德的圈禁能夠阻擋愛嗎?我們不知,在那一次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性愛過後,艾瑪訴說着自己的過往:她遠嫁,她孤獨,她脆弱,她甚至不叫艾瑪,這不是她的真名。

...

...

當一個女人在成熟的年齡缺失了對生活的幻想和激情後,在遇到某種精神依托時,會把危險的境遇置之腦後,我們無法站在道德的維度去置評,因為這本身也是不道德的,所以瓜達尼諾并沒有審判的意思,他把精神的虛無放在了首位,其次用自然主義和奢靡的現實來填充人物情緒的飽滿。

...

...

...

安東和艾瑪的秘密情史被兒子發現後,另一場宴會的高潮預示着愛比死更冷漠。

這是一個怎樣的結局?

兒子在與母親的口角後不幸撞擊頭部溺水身亡,母親瞬間失語。而在此之前,兒子與父親的關系鬧僵,财務上的糾葛被父親控制,名義上他是繼承人,實際上他隻是一個被父權操控的棋子。

...

他嚎啕大哭,而當他發現了人們的謊言後,他的生命已然走到終點,瓜達尼諾用完全克制的語境處理了死亡的場面,而接下來的湧動,則完全超脫了我們看電影的節奏。

...

...

...

空間叙事論是瓜達尼諾在最後一場戲碼的急促體現,他借以人物的麻木、沮喪、失常和醒悟來制造了一出為愛逃離的行為舉措。

不需任何一句台詞,當艾瑪站在教堂中看着四處逃竄的囚鳥時,她已然做出了決定,兒子的死帶給她的不再是自我譴責,而是自由釋放。在那一刻,她或許想的是:生命,隻有這麼一次。

...

于是她告訴丈夫她愛着安東,丈夫冷漠相待,憤然離去。

而她從未像現在這般清醒,她沖進家門,在衆視中找尋到了一個渴求的眼神,那是女兒所傳遞給她的,她微笑着,點頭着。

...

...

...

終于,她不再是一隻被囚禁在冰冷建築中的困鳥,而是活在原野山洞中的嗅覺動物,她和安東,赤裸着自己的靈魂,在自然的饋贈中感知愛的召喚,因為愛,所以她才存在。

...

...

盧卡·瓜達尼諾對情欲的擴張已然自成一派,他的心中唯愛永生,危險而迷人,逃離了現實社會的道德範疇。

一個女人為了愛,背叛了家庭,可在瓜達尼諾心中,這是對自我的背叛,同樣是罪惡的。

...

上帝教會我們去愛,愛自己,才能愛他人。在西方人的道德感裡,愛的野性無人阻擋。

同樣的,他把這種靈動附加在了影像風格中,關于道德的說辭,我們可以規避,瓜達尼諾并非隻說愛的軀殼,他沒有忽略真實的虛假,這種關系得以成立是因而兩極世界的對抗。

...

...

...

看到最後,雞皮疙瘩驟起,這的确是一部近乎完美的藝術佳作,各個方面,毫無挑剔,更要歸功于蒂爾達·斯文頓充滿“神”性的表演,我一個朋友非常迷戀她,所以想着這部冷門佳作。

...

一方面我們仍然要對“愛”保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對“愛”充滿希望,正如法國著名詩人彭莎爾所說:愛别人,也被别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于任何事物,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