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楼话心

...

image

《飞越疯人院》太有名了,从剧本结构到人物塑造,从浅层内涵到深层隐喻,几乎影片所有可取之处都被国内外影评人搜刮一空,后人再怎么评也难逃前人的窠臼。

于是,尚有一丝叛逆精神的我,决定干脆抛开那些深奥的大道理,从最个人的感受着手,来乱弹一下经典。

看完整部电影,并没有那种被深深感动或震撼的感觉,可能是之前看了太多对该片的褒奖之辞,有点适得其反。再者,脱离了影片及其原著诞生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嬉皮、摇滚、“垮掉”文学盛行的美国六、七十年代,多少也有些疏离感。

然而,影片中的一个人物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性格狂放不羁的麦克墨菲,而是那个遭人恨的护士长拉契特。

特别在意这个人物,是因为她给我一种非常熟悉的厌恶感。许多影评都直接将拉契特与冷酷、恶毒划等号,有的甚至还说她肆意折磨病人,但我却更倾向于另一种中肯的评价,认为拉契特是“一个顽固的、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女人。这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虐待狂,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的确,在影片的开头,拉契特给人的印象几乎可以用和蔼可亲来形容,她爱岗敬业,语调柔和,还常常面带微笑,比现在一些大医院中的冷面女护士要强一百倍。

然而,当麦克墨菲一再触犯她的权威时,她那种顽固的保守思想和强烈的控制欲望才逐渐暴露出来。拉契特对待病人就像一个严格的家长对待孩子,只要求孩子听话,而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违逆她的言行。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人物似曾相识的原因,因为即使今天,也有不少家长、教师以及一些普通的成年人做着与拉契特相同的事,他们将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学生或者其他人,无意中充当了僵化道德体制的传声筒。

即使是现在,公式化的人生观仍不断抹杀着个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世俗观念认为,每个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都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求本人喜欢,但求待遇优厚),然后最好在30岁以前结婚生子(不求真心相爱,但求……此处动机比较复杂多样,难以一一列举)。

虽然现在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已经有不少人能够跳出这一桎梏,活得逍遥自在,但也要看到,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是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极力想让自己尽快完成这一象征着幸福完美的人生模式。而所有个体的急切情绪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如今弥漫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没有拉契特那样的权力,无法直接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依然杀伤力十足。

因为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它掩藏在道德规范的名义下,逐渐消磨着个人独特的天性,除非拥有像麦克墨菲那样自由奔放的灵魂,否则也只能如电影中的那群疯人,千篇一律的过着被认为对他们有益的空洞生活。

坦白说,每个人都有固执保守的一面,也都或多或少影响着身边的人,我也不例外。而这部电影就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即使淹没在庸碌的生活中,也不能忘了自由的向往;即使认为自己正确无比,也不要对他人的人生妄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