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話心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富家小姐吉蒂為了逃離勢利冷漠的家人,嫁給了細菌專家沃特·費恩,并跟随他一起來到正處于戰亂時期的中國。

沃特沉悶古闆的個性令吉蒂感到窒息,因此她很快便與風流倜傥的外交官查理·唐森成為一對情人。沃特發現了妻子的出軌,卻一直隐忍不發。

直到有一天,沃特突然向吉蒂宣布,他将去支援一個霍亂重災區,而吉蒂必須和他一起去,否則便以通奸的罪名告發吉蒂,并與她離婚。

為了保全顔面,吉蒂滿心不願的跟着沃特來到了偏遠小山村梅譚府,那裡正四處籠罩着死亡的陰影。

起初,兩人都心懷敵意,互相挑釁,但得知查理的真面目之後,吉蒂終于走出了虛假的愛情幻像,逐漸被周遭的事物觸動,從而對日以繼夜研究治病良方的丈夫改變了看法。

在沃特的影響下,吉蒂也開始到修道院照料孤兒,兩人也最終重堕愛河。然而好景不長,沃特不幸染病去世,傷心的吉蒂回到英國,隻身養育孩子,堅強而獨立的生活下去。

...

image

看完《面紗》,始終沒明白這電影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雖然有人說此乃象征掩藏人性之虛僞面紗,也有人說這是西方人眼中古老中國的神秘面紗,但似乎都不能令人滿意。

後來才知道,在毛姆的原著小說中,修道院的嬷嬷曾告訴吉蒂,對于女人來說,“隻有一種辦法能赢得衆人的心,那就是讓人們認為你是應該被愛的。”在這種社會心理的作用下,吉蒂便開始追求那“華麗的面紗”,并認為女人本當如此。

也就是說,“面紗”實際上是指一種獲取人們尊敬和愛戴的外在行為表現。然而,在電影裡,這一情節被最大限度的淡化了,且人物個性和故事内容都與原著有了很大改變,這種情況下,繼續沿用原名“面紗”,總覺得不太妥當。

在我看來,反倒是馬爾克斯一部小說的書名——《愛在瘟疫蔓延時》與此片内容更加貼切。

将男女主人翁置于戰亂、瘟疫、事故等天災人禍中,以此彰顯愛之真谛的做法并不少見,數得出的就有《卡薩布蘭卡》、《英國病人》、《何處是我家》、《泰坦尼克号》等等。

而《面紗》的獨特之處便在于它不僅借戰争和瘟疫弘揚了愛情的偉大,而且更是一次探索人性的心靈之旅。

剛來到梅潭府,沃特和吉蒂是互相仇恨的,在外界看來,他們是自願來災區救助的恩愛夫妻,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這是一次自殺式的複仇行為。

那個時候,兩人的個性都存在着不能原諒的缺陷,吉蒂嬌生慣養、輕浮無知,沃特心胸狹窄、冷漠刻闆。兩人的互相敵視使得影片前半部分張力十足,同時也為演員的才能展現提供了極佳舞台。

剛剛在小山村安頓下來時,吉蒂滿懷恐懼的問,染上霍亂是否要經曆很長時間的痛苦折磨才會最終死亡,沃特隻十分輕描淡寫的說了句,其實也不是很長,隻有三十六個小時而已。

這一細節裡,愛德華·諾頓将冷淡無比的英國式禮貌以及對妻子愛恨交織的複雜心理演繹得淋漓盡緻。

而女主角娜奧米·沃茨飾演的吉蒂也毫不示弱,在一次晚餐中,她執意要吃沒煮過的蔬菜,不惜冒着染上霍亂的危險對丈夫予以還擊,其倔強的性格使一直占據上風的沃特也一時無所适從。

随着劇情的發展,瘟疫的唯一建設性意義逐漸表現出來,那便是對心靈的洗滌。在時刻都有死亡發生的非常境地,虛榮、怨恨都變得不再重要,唯一可貴的便是生命本身,以及對生命的拯救。

當吉蒂看到那個病死路邊、瘦骨嶙峋的老人時,她的心第一次被震動了,她第一次認識到,除了浪漫愛情之外,世上還有許多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情,也第一次開始了解,沃特的所作所為才值得尊敬。

而對沃特來說,當初他的選擇很難說是真的出于某種高尚的理想,大概很大程度隻是為了報複妻子的出軌,但是,在日複一日直面死亡的過程中,他對自己肩上的責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工作也更加不遺餘力了。

于是,兩個互相嫌惡的仇敵在死亡的威脅下重新走到了一起。

接下來,影片進入了美好浪漫的階段,人物委婉含蓄的愛意、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以及朗朗那行雲流水的鋼琴配樂相互交織在一起,死亡陰影下的青山碧水,一葉翩舟竟是這般讓人心醉。

雖然死神最終拆散了他們,但正如影片最後那朵嬌豔欲滴的玫瑰花一樣,既然曾經美麗過,就算它很快便枯萎凋零,又有什麼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