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胡思亂想了挺多。沒想到短評都打不下了,放在這裡,不知所言。

慚愧地說前面馬烽先生相關的部分我基本睡着了。一方面是講述的形式和講述者的狀态讓人困倦,另一方面說實話對于很多鄉土的東西我是無法理解也沒有共鳴的,二十多的我和那位十四歲人大附讀書愛好物理的梁家公子其實并沒有什麼差别。怎麼說,也許和我從小在北京長大,大學又來到香港這種基本毫無農業的鋼鐵叢林讀書有關系。我清楚地知道這些才是中國的大部分土地上的風景,也知道這确實是我們農業社會起家無法脫離的根,但這些東西似乎與我,以及我身邊的朋友的生活向來是割裂的,隻存在于文學作品的刻畫和由此産生的諸多想象中。

我一直覺得段落、章節式的拍攝影片是一種取巧的手段,它把本來應該留給觀衆去感受的起承轉合用人為的手段生硬地切割了出來。而這裡的十八章……怎麼說也有點野心太大了。雖然在餘華先生令人捧腹的講述後我算是徹底清醒了過來,但看到十幾章的時候我還是對于整個紀錄片所謂“記錄”的思路一頭霧水。這時候回憶起影片開始前幾乎讓人莫名其妙的電影節主辦方操着蹩腳港普與賈樟柯導演的視頻對話,我想這大概是香港人看完之後因為比我還懵圈而想出來的找補辦法吧。可惜看到後面我也幾乎忘記最開始都說了什麼。大概是從最老一輩作家在寫作中關于整個國家和時代的東西慢慢發展到新一代作家更為私人化的體驗之類的。這樣的話倒确實能捋一捋了。

這個題目倒是挺有意思的,看到名字就讓人覺得牛逼,十分符合文藝青年的選片标準。而光看完全片除了最後的扣題其實也是不知其所雲,倒是片頭對談中賈導的一句話解釋了一下其中的含義:“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太多了,隻能一直遊下去嘛”(大意)。

這樣說餘華先生的講述也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想到自己的未來。他說在他本來分配到的工作地點有一扇大窗戶,對着縣中心的橋,每天看着人來人往,突然有一天他就想到自己不能這麼混下去了,于是從零開始寫作,锲而不舍去到處投稿,最終達到今天的成就。我從沒想到畢個業工個作踏入一個新的生活圈會讓我這麼焦慮,以至于我都不想去數在最近的多少影評中寫到人的成長與煩惱或是對于改變的适應與接受。沒有工作的時候狂想為公司赴湯蹈火嘔心瀝血,要開始幹活兒又開始糾結即将失去自己的生活以及熬夜對于身體有多麼大的損傷。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中這最後一個學期過得飛快,教學隻剩了下了最後一周。希望自己能趕緊為未來下定決心吧:活在當下,别想太多。

長評還得有個标題,于是起了現在這個,倒也是符合心境了:在充滿各種問題的海水一直遊是怎樣的感覺?是“On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還是隻能在痛苦中期待着有一天身邊的海水真的變藍?假如海水變藍了,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