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優秀作文,為什麼還寫不好作文題呢?

該片上映後,出現了兩種聲音。有大贊影片戳到了應試教育痛點的,也有認為本片隻是一個雞湯集合體,最後也沒給出多少實質性教育範例來的。但我要說,本片編劇團隊裡一定有真正懂心理學,懂精神分析的人。懂父母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懂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的人。

...

本片的時間主線放在了二十幾年前,認真算起來,我們應該都和馬飛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小馬飛似乎有一點特殊,當他不太能理解老師說的單膝跪地的意思。于是老師直接給他一個笨蛋的稱呼,其他同學也立刻哈哈大笑的起哄。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太熟悉了,熟悉到可能我們都不當一回事了。因為在當時的教育理念中,老師說的都是正确的,孩子沒理解,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證明教師和學校的正确性,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馬飛的爸爸馬皓文不一樣,他在當時看來可能是個很特殊的爸爸。不,也許在今天依舊有不少人會覺得他很特殊。所以他會告訴兒子,你一點也不笨,你很聰明。

...

從來,我們都不鼓勵和老師對着幹,但當作為老師們出現以下情況時,做父母的請堅決的站在你們孩子的身後。當女老師用“笨蛋”等貶低性的詞彙來形容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還不給予孩子肯定,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挫。而反複累積的挫折下,自信将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因為父母的反饋對孩子很重要,他們需要通過父母的回應來慢慢建立自我。

如果父母的回應總是帶貶低性質的,他們建立的自我就會趨向于渺小和自卑的。而這種貶低,父母甚至都無法察覺。比如面對親戚朋友的時候,總說自己的孩子學習不自覺、愛打遊戲、上課不聽講,前幾天剛被老師批評過。也許父母隻是想謙虛一下,可在孩子看來,會認為原來我隻有那些缺點,在父母眼中我并不是一個值得讓他們自豪的孩子,自尊就會受挫。

同樣,在面對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時,父母需要分辨情況。老師就事論事的指出孩子不足的地方無可厚非,但如同影片中那位女老師帶有明顯貶低孩子的語言,會讓孩子很迷茫,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作為定海神針一般的穩定客體告訴自己,自己是很棒的,并不象老師說的那樣。所以小馬飛得到了爸爸的肯定,立刻就從沮喪的情緒裡出來了。因為至少他在父親這個重要客體的眼中,是聰明和優秀的,這就足夠了。

可是馬皓文設計的大橋塌了,他被關進了監獄,馬飛成了人人欺負的孩子,連爸爸親手做給他的地球儀都保不住。有一天回家,媽媽和他說,要搬離這裡,帶着他和孟叔叔去過新的生活。

監獄裡,媽媽和爸爸簽字離婚,還不懂事的小馬飛賴着不肯走,說要和爸爸睡。馬皓文用一個故事騙了馬飛,他用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努力在保護小馬飛的心靈不要過早的接觸到殘酷的現實。保護孩子對世界的美好憧憬是很重要的,意大利電影“美麗心靈”裡,父親一直把猶太人集中營當做一個遊戲告訴兒子,哪怕到他被殺死前的一刻。這是一個父親所能為兒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緻死都讓幼小的兒子看到世界美好有趣的一面。

美國NASA每到聖誕節前後,總會接到孩子打來的電話,詢問是否真的有聖誕老人。他們的接線員每次都回答“是的,有聖誕老人”。也許有人無法理解,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為什麼不告訴他們真相?善意的謊言,也是謊言啊。可是他們并沒有在說謊,他們是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童年應該生活在童話裡,我們成年人都知道童話并不真實,但卻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的美好。如果從小感受到的世界是美好的、多彩的、絢麗的,他們會發展出穩定而堅實的安全感和對外界的信心。有一天當他們長大了,面對這個世界各種挫折的時候,内心發着光的部分可以幫助他們應對這些困難,沒那麼容易被輕易擊垮。

馬飛的媽媽和孟叔叔忙着做生意,沒有時間管他,于是托關系把他送了最好的寄宿學校去。以為這樣就一勞永逸,自己隻要專心賺錢,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可就連動物都需要情感的擁抱才能活得更好,别說我們是人了。失去父親,離開自己從小成長的家,又被逼寄宿,少年馬飛的心裡應該有許多的不滿和憤怒。而這些情緒隻有他自己去慢慢消化,這種痛苦沒經曆的過的人可能不知道有多難受。這樣的情緒狀态下還要求他好好學習,幾乎是不現實的。

...

馬飛進的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我相信很多人也許不陌生。這樣的學校遍布中國大地,在好多城市都存在着。她們有光鮮的名頭,每年向全省、全國輸送高考狀元,并以此為榮。這些高考狀元是學校高壓教育,一遍遍刷題刷出來,也是學校壓榨學生的天性而得到的。

學校的作用已經不是教育,而是成績是排名是能出幾個高考狀元,每年有多少比例的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我曾經聽人告訴我,他的初中就是這樣度過的。為了提高升學率,一段英文默寫錯了一個單詞,整個一段書要抄十遍。每天學校都讓學生“三省吾身”,不知道有什麼需要“省”的。大多數老師隻關心一件事,就是成績。他們把關注力都放在班級前十名的學生身上,對于剩下的孩子,就算來求教問題,也常常會得到很多貶低和嘲諷。如果原本成績在中上的孩子因為身體原因暫時排名下滑了,在他們眼裡就會變成十惡不赦的事,讓學生不堪重負。

闫主任就是典型的這類老師的代表。

馬飛的“笑傲江湖”是從他的宿舍翻出來的,可見随便抽查學生的私人物品在這個學校已經習以為常了。對于這種成績墊底還看小說、永遠不可能為學校增光添彩的學生,開除他就和扔掉一件廢物一樣。闫主任不會認為自己的決定有什麼問題,因為他的立場是站在學校利益這邊,而不是如何培養一個孩子成長這邊。

...

馬皓文和闫老師打的那個賭,有些人不理解,認為過于誇張了。馬皓文是否在滿足自己的自大?完全不是。就和當年小馬飛被女老師貶低的情況一樣,馬皓文要做兒子的“定海神針”。哪怕這個賭是不現實的,誇大的,作為父親對兒子的信任姿态必須出來。更何況,要我說,到了期末考試真的沒有達到目标被開除,這樣的學校不讀也罷。

所以馬皓文一回家就告訴馬飛,忘了那個賭注,他希望能帶給馬文的是重拾學習的樂趣。樂趣這件事太重要了,它是我們最初探索世界時的動力,也是我們面臨挫折時的支撐。每個人都有對獲取新知識的向往,這份向往會鼓動我們不斷的去吸收新的東西。為什麼在那所學校裡,每個孩子都表情呆滞的埋首在一摞摞的測試題裡?因為他們早早就被剝奪了這個樂趣,被扼制了這份向往。唯有簡單重複的刷題,大量重複的抄寫,才能滿足學校的要求。連休息時間看個課外書,都被禁止了,這樣的日子可能比坐牢還要慘。

馬皓文要讓兒子重拾學習的興趣,并不是靠嘴說,他是有策略的。

他把馬飛的書都摞在書桌上,告訴他其實每天隻要看掉那麼幾厘米就可以了。把一個大任務,化解成多個小任務,是增加進行下去動力的好方法。他還現身說法,帶兒子去找羞辱他的包工頭,告訴孩子知識就是力量。如果你懂别人不懂的東西,你就能獲得他人的尊重。而這些話他不要說出來,隻要做出來就可以了,馬飛都會看在眼裡。

我們一直說,言傳身教,其實身教比言傳重要多了。整天把時間花在搓麻将上的父母,給孩子說一大堆好好讀書的大道理,也不能把孩子帶入對知識的渴望中去。為什麼我們會羨慕那些書香門第家庭的孩子,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于生活中總有有書的陪伴。看書學習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在做,孩子們也在做,自然到不需要特意去說明。

馬皓文還帶兒子去感受外界,通過感受來理解古詩文的意境,通過感受來學習寫作。背誦古文,如果不理解作者當時為什麼去寫,隻是單純的把其中一個個字摳出來用現代文去理解,然後通過反複的機械化的背誦把它記住,實在是對文學作品的糟蹋。寫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不應該被限定。

媽媽馨予沒法理解馬皓文的行為,她認為自己好不容易把孩子調教好了,才幾天就被爸爸搞壞了。她認為馬皓文在拿兒子當實驗品,她看不到馬皓文的方法才是真正站在兒子的需求角度去考慮的。因為站在應試教育這邊,似乎更容易。當一切都有标準,孩子考到幾分就是幾分,沒考到就去努力刷題吧,是不是更容易呢?這對家長和學校而言,的确容易,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隻看成績就行了,很量化。但人是那麼容易被量化的嗎?成績的背後所表達的東西又有誰願意認真去看一看呢?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興趣?對哪些課更有動力?是如何理解所學到的東西的?孩子對自己未來的目标又是怎麼想的?這些孩子内心本應首先被關注到的東西,卻都被扔到了一邊。

...

很多人奇怪,馬皓文帶着馬飛翹課去旅行,去看航天展,怎麼可能還考的不錯,這不合理啊。可是在我在看來這太合理了,馬皓文從來沒有拉下孩子的學習,隻是把那些重複又重複的作業去掉了。他們在旅行途中一直在學習,不但學習課本的知識,還結合旅遊中的見聞學習更多課外的東西。馬飛對學習的興趣被徹底打開了,并建立自己一生願意為之奮鬥的目标,這比盲目拉弓卻不知道把箭射向哪裡不是更重要嗎?

建立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标,我也深有體會。我并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心理學的,在學了和心理無關的專業,做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後,偶爾的機會我接觸了一些心理學的周邊書籍。在對它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時,我花了一年時間去想明白了一件事:我要轉行。轉行當然沒那麼容易,但現在回頭去看我會覺得這個過程太幸福了。重頭學習一門新的學科并進入這個行業,的确很困難,可我從來不覺得辛苦。這一路我的感受都是滿滿的興奮和充實,啃起再艱澀的精神分析專業書,都覺得其樂無窮。這就是找到自己目标的感覺,一旦找到了确認了,之後的一切都是愉快的。我相信當少年馬飛站在航天展門口的那一刻也是這樣的感受,我也相信任何人找到自己一生願意為之奮鬥的目标也是同樣的感受。

有了自己的目标,一個人怎麼會不認真學習呢?因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把弓拉滿。

...

馬皓文不是在翹課帶孩子出去玩,他在鏡映孩子的雄心壯志,在鏡映孩子的誇大性自體。當孩子的誇大性自體出現的時候,比如孩子會說“我長大要做總統”、“我要成為科學家”,很多父母習慣性的采取打擊的方式。“你還想做科學家?數學才考了80分,還不如隔壁小明”、“你要腳踏實地,做什麼總統?做醫生就挺好的。”父母們不會覺得自己那麼說有什麼問題,本來這個世界隻有極少數人能做到這些事。與其孩子未來失望,不然現在就告訴他們真相。但他們忘記了,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自然會知道成為一個總統、一個科學家沒那麼容易,他們自己就能漸漸明白的。但是作為父母,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客體,他們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鼓勵的不是孩子那些天馬行空的夢想,鼓勵的是孩子的雄心壯志。等他們長大了,他們不用去成為科學家,但他們會對自己的夢想懷有一份自信,相信隻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實現自我。能站在孩子心理成長的需求角度,才能看懂為什麼馬皓文帶孩子去看航天展的重要性

那個洪水,是告訴我們,比起書本裡傳授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動腦是最重要的。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在工作中沒有什麼練習題給你刷,你面臨的每個項目可能都是全新的挑戰。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去克服一個個困難,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生活,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培養的技能。最近看新聞,就有浙江的兩個男孩利用家裡的一些工具,順利從火災現場逃生出來。馬文有這樣的父親,真的太讓人羨慕了。

影片最後為了增加戲劇張力,設計了闫主任給馬飛作文打零分的橋段。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馬皓文拿着作文沖進辦公室找校方理論,還有孟叔叔、馬飛的繼父和保安扭打的時候吼出來的話:“别怕,你就是爸爸多。”孟叔叔和馬皓文是不同的人,但他們都很愛馬飛,都願意為了他赴湯蹈火。也許小小年紀就要經曆許多坎坷,可是馬飛身邊男性形象卻都是很值得依靠的人,這對一個男孩的成長太重要了。

...

最後再來看看闫主任和他領養的兒子,也許會有人不明白,隻是大學裡的一次期末考試考砸了,為什麼闫主任的兒子成了瘋子?我認為這個情節并不誇張,如果一個孩子打小所有的愛和關注都是因為成績,成績對他而言就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成績也是獲得父愛的唯一渠道。在别人看來不過是一次并不那麼重要的考試考砸了,在他看來是對自我的全盤否定。加上當他哭着去求父親關愛,希望父親這個時候能支持他一把的時候,父親冷漠以對,再一次肯定他的全部價值隻在成績上。這讓一個人怎麼受得了?瘋,也是一種防禦啊。

當然,我們也看到馬皓文并不是一個一百分父親,他也有自己情緒化的時候。當多次努力平反無果後,他也會向馬飛發洩自己的憤怒。但他會認錯,會把内心很真摯的話告訴馬飛:“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太多父母不願意認錯,認為認錯就會讓孩子看輕自己,以後無法繼續樹立權威的形象。就算勉為其難的認錯,也會忍不住給自己找一大堆的理由,以為孩子聽不出來其中的虛僞。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父母位置,在做不到的時候又努力掩飾,遠不如馬皓文的這個處理更好。

文章接近尾聲,發現自己又一不小心寫長了,能認真看完的都是真愛了吧。我寫的如此詳細,應該能知道馬皓文做了些什麼,讓馬飛的成績突飛猛進了。因為和朋友讨論影片的時候,就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影片沒有呈現馬皓文具體如何給馬文補課的,怎麼他的成績就上去了?馬皓文給馬飛補的不是單純的課文,而是心,是站在孩子的需求建立他的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的自信和對未來的雄心壯志。所以,的确,做父母很難,做父母沒有捷徑可以走。但也可以很容易,隻要願意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了解孩子成長的心理需求,就可以了。 



想加入影心理讀者群,請聯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關密碼:我是讀者。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還有些趣味,或許還能給一些提點和幫助,歡迎點贊轉發,或打賞支持主創。想跟進一步了解主創,可以關注微博:心理咨詢師賈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