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劇《讀心神探》裡有一句著名台詞:“抱歉,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現實中确實如此,曆史上富人脫罪的案例随處可見。

因殺妻掀起世紀審判的美式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從疑罪到無罪僅用了一年時間;“食人魔”佐川一政在法國殺人分屍,不僅獲判無罪還成了東京的英雄。

...

這些逃脫正義審判的惡人,他們遊蕩在人間,不止是對法律的踐踏還是對民衆的一種挑釁。

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不是事兒,紐約的一名超級富二代便诠釋了這一定律。

他與三起謀殺案有關,卻一次次的被無罪釋放或因證據不足無法起訴,普通百姓和媒體早就怨聲載道卻無能為力。

在逍遙法外三十多年後卻因自己在采訪時的一時疏忽造成的失誤,讓三起殘忍的謀殺案實現了驚天大逆轉。

這一切都被HBO拍攝的紀錄片《紐約災星》記錄了下來。

...

羅伯特·德斯特是紐約地産五大家族之一德斯特家族的長子,他們家族光在紐約就有九棟樓,每棟都在繁華的中心。

他們家的資産都是以億為單位計算,所以羅伯特·德斯特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從小到大隻要他想做的事大都可以做成。

錢,對他來說,隻算是擦屁屁還嫌硌得慌的紙。

...

有錢歸有錢,有錢人也有不快樂的時候。

一天夜裡,年僅7歲的羅伯特被父親叫到窗前,親眼目睹了自己的母親墜樓身亡,至于死亡原因,家人們說是失足跌落。

但是羅伯特·德斯特一直堅信母親是自殺并受到了某種迫害,隻是時隔多年已無人再去深究。

...

在羅伯特的回憶裡最幸福的時光就是與母親相處的那幾年。

母親去世後,父親忙于事業,不能經常陪他,缺愛的原生家庭加上年幼時的恐怖記憶令羅伯特變得郁郁寡歡。

10歲去看心理醫生,醫生給出的診斷是“人格腐化”,即多重人格分裂,但并未引起家人的重視。

而後的他孤僻、冷漠,不與同學來往,他的這種性格也和深谙社會化熱情的家族成員格格不入。

...

在被忽視但一輩子不缺錢的環境下,羅伯特長得儀表堂堂,期間也沒有因為自己的性格而鬧出事。

愛情在這時适時的出現了,他遇見了普通人家的女孩——凱瑟琳·德斯特,兩人迅速墜入了愛河。

這種灰姑娘嫁入豪門的故事,一開始确如偶像劇裡演的那樣,夫妻和睦,外人羨慕。

...

但是在九年後,警察局接到了羅伯特的報案,說自己的妻子失蹤了,他最後一次見妻子是把她送上火車,然後再也沒有見過這個人。

公寓的安保、紐約的媒體和當時律師團都堅稱羅伯特此言非虛,隻是他事後的舉動和反常的做法令人不解。

他并不着急尋找妻子,甚至還丢掉了她的所有私人物品,審訊時言語間都在向警方傳達妻子出軌跟别人跑了。

...

根據對雙方朋友的詢問得知,他倆的婚姻在羅伯特決定不要孩子後就已經出現了隔閡。

羅伯特的控制欲極強,要求妻子必須對自己言聽計從,否則就是一番暴風驟雨般的毒打。

凱瑟琳想過離婚逃脫但都無疾而終,隻能一次次地向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悶。

...

隻是僅憑懷疑不足以對羅伯特定罪,警方調查了許久依舊一無所獲。

凱瑟琳的屍體也沒有找到,羅伯特的罪證更無從提起,所以失蹤案隻能懸着,任由其不了了之。

...

這僅僅是發生在他身上的第一件離奇事件,否則也不配災星這個稱謂。

自此之後,他貌似擁有了柯南體質,到哪哪死人。

...

2000年蘇珊·伯曼在加州家中被人一槍打中後腦勺,倒地身亡。

調查結果顯示絕對是熟人作案,因為現場沒有打鬥痕迹、門窗也未破損,财物更沒丢。

...

一直居住在紐約的羅伯特在蘇珊遇害的那段時間剛好就在加州,而且在蘇珊屍體被發現的前一天又飛離了加州。

而且蘇珊·伯曼是羅伯特的紅顔知己,她的父親有黑社會背景,是拉斯維加斯的黑道大佬,自己也是名作家兼記者,有着豐富的媒體資源。

在羅伯特因妻子失蹤案陷入輿論漩渦的時候,都是蘇珊充當他的代言人,憑借自己的關系網絡為羅伯特擋媒體和輿論。

...

遇害前,已經過了18年的羅伯特妻子失蹤案被警方重新調查取證,他們正好要去找蘇珊了解情況。

因為和羅伯特的密友關系,又為他擋過很多流言蜚語,蘇珊成了案件大白的關鍵人物。

...

蘇珊死前出現了财務危機,向很多朋友借過錢,其中金額來往最大的就是羅伯特,而且她曾向朋友透露要幹一件大事。

種種迹象表明,她要做的這件事極有可能是向警方爆料羅伯特當年殺害妻子的事實,隻不過因錢而封口。

然而,結果卻是當案件将要有進展之時,蘇珊被殺人滅口。

看似所有線索都指向羅伯特,這次他應該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吧,結果卻并非這樣,他再一次因證據不足免于處罰。

...

由于自己顯赫的身份以及與兩起命案有直接的關系,再加上争奪家族繼承權失敗,羅伯特一直被媒體騷擾,不堪其擾的他幹脆隐姓埋名。

他的消失玩的很溜,因為他改了名還變了性。

買了頂假發和女式長裙、手提包,到德克薩斯州租了一間公寓,變成了中年女裝大佬。

為了不讓自己的男性嗓音暴露,他故意裝成啞巴,這招很靈,他的房東一直以為他是個平胸且漂亮的中年婦女。

...

他也有了鄰居莫裡斯·布萊克,雖然是個老頭但是兩人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彼此氣味相投。

羅伯特認了這個朋友便向他袒露了自己的身份,莫裡斯知曉他是個有錢人後,心裡打起了算盤。

...

好景不長,随後的2001年莫裡斯零散的屍體被發現。

他被肢解了,軀幹被扔在河中,四肢放在黑色垃圾袋裡随意丢棄,唯獨頭不見了。

...

警方鎖定了羅伯特為頭号嫌疑人并将其逮捕,可是在交了25萬美元的保釋金出了監獄,等到上庭審判時卻消失不見。

不久後,他因在超市偷價值6美元的三明治被抓,但是令警方費解的是他的身上和車上的現金加起來超過三萬美元。

...

對于罪犯來說,逃脫法律制裁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事,為什麼羅伯特要往槍口上撞呢?

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很聰明,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

...

...

庭審時羅伯特承認了自己殺了莫裡斯并交代了詳細的分屍、抛屍過程,但是他背後有花費180萬美元請來的全美頂尖律師。

他們把把莫裡斯辯成了易怒的瘋子,經常出入羅伯特的房間行不軌之事。

羅伯特出于正當防衛才被迫出手,至于肢解,那時的羅伯特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商障礙的孤獨症),不構成犯罪。

他們把檢查官辯成了是想借助羅伯特案件的影響力為自己的政途鋪路的政客,美國人極度反感這種行為。

一招“精神病”,一招“政治陰謀”,雙管齊下的辯解造就了羅伯特的無罪釋放。

...

這起案件的審判結果,在當時成了全美的笑話。

許多脫口秀和新聞節目都把“為了自我防衛,我切碎了他”這句話當成笑柄流傳。

但令人意外的是,德斯特家族對羅伯特·德斯特閉口不談,似乎他從未在家族中出現過,甚至連他的親外甥都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舅舅。

隻是有再多的怒氣也隻能看着羅伯特面帶笑容的走出法庭,并且過得比大多數人都好。

...

轉機出現在2010年。

導演德魯·傑瑞克奇根據羅伯特的事迹拍攝了電影《所有美好的東西》,身為原型的羅伯特去看了。

他深有感觸,覺得導演懂他,便親自聯系導演為自己做個專訪,這也是《紐約災星》的由來。

...

當這個人出現在鏡頭前時,不會有人相信看起來溫文爾雅、儀态大方的老者身上竟然背着三條人命。

面對采訪時侃侃而談,邏輯清楚,對所有指控都矢口否認,在導演問到案件關鍵細節時,他也是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正面回應。

...

本來記錄片在第四集時就應該結束了,但是蘇珊的養子在整理遺物時意外發現了羅伯特寫給蘇珊的一封信。

信上的地址拼錯了,把“Beverly”被拼成了“Beverley”。

而在蘇珊遇害前,警局曾收到過一封提醒給蘇珊收屍的匿名信,羅伯特在采訪中說過寄去警察局提醒收屍的那封匿名信絕對是兇手寫的。

這份信也是把“Beverly”被拼成了“Beverley”。

...

這一驚人的發現讓劇組坐立不安,在良心和道德的雙重考驗下,他們行動了。

劇組全員進行字迹比對,找專家、警方核實,并再次向羅伯特發出邀約,希望最後進行一次采訪。

也許是羅伯特聽到了風聲,對采訪總是推三阻四,這一階段,導演專門請了保镖,擔心自己會遭遇不測。

最後,羅伯特還是同意了采訪,當當導演把兩封信拿到羅伯特面前時,他有些慌神和語無倫次。

...

采訪結束後,羅伯特去了廁所,但是他忘記了微型麥沒摘,在洗手間自言自語時不小心承認了自己殺了所有人。

“我都幹了啥事啊?”、“我把他們都殺了嗎?當然!”,這段錄音制片人在采訪結束兩年多後才發現。

真是叫人驚掉下巴,誰也沒有想到懸案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告破。

...

紀錄片播到第五集時,他再次被捕并至此監禁了五年沒有得到保釋,今年九月他面臨一級謀殺的指控。

隻是如今的德斯特早已到了古稀之年的年紀,是否能健康的活到審判結束都是很大的問題。

有關于他的三起謀殺案極有可能成為懸案,然後變成電影改編的素材,可憐了被害人的家人到了都沒有看到惡魔被制裁。

...

落得如今這副慘劇與羅伯特的原生家庭不無關系,這并不是為羅伯特·德斯特洗白。

心理學家科胡特有一句話:“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

因為不論世事如何變化,我們都該把“德”放在第一位。

這是衡量庶民能夠為家的根本,也是君子能否賢能的根本,更是天子能否執政的根本。

德,不單單指德行、品德、道德,也是一種認知、理解、行為。

它貫穿于人們的一生,無“德”則難以立足,有“德”才能稱之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