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總感覺我們國家可能是全球節假日最多的國度,華夏兒女們從不缺少過節的樂趣。520虐狗節結束沒幾天又迎來了525(我愛我)購物狂歡節,525後是六一兒童節,六一剛結束一禮拜,又迎來粽子節了。至于現在的節日為什麼會這麼多,除了部分商家為了商業營銷擅自造節誘導大衆消費行為外,其實也是因為日常生活太過無聊,很多人想給自個兒找點樂子。而由此根據日期諧音創造出來的各種戀愛節、購物節無疑可以為平淡如白開水的日常生活加上一勺糖。

...

當人們瘋狂造節的同時,傳統節日尊崇的地位卻在無形間受到嚴重威脅。

那些憑空造出的節,如雙十一購物狂歡節,520等,大多帶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也更契合當代人的心理需求,自然人氣猛增。如520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戀愛心理,525則是打着愛自己、對自己好點的名義來變相促進人們的消費欲望。

而反觀那些傳統節日,很多傳達的人文價值理念已經與當今時代主流價值觀念偏離。如中秋節原本是阖家團圓的日子,在這一天不管一家人相隔多遠,都要千裡迢迢趕回來相聚,傳達的核心理念是親情。而如今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通過視頻便能看到親人,是否必須實地團聚似乎也變得不再那麼重要。至于賞月、觀花等傳統活動,忙碌的都市人早已失去了這份閑情逸緻,自然也逐漸消亡了。

...

而對于端午節,很多人對它僅有的印象可能隻剩下可以放假、吃粽子以及屈原在這天跳江死了這幾點,至于它原本蘊含的人文理念——驅毒避邪,以祈福運,由于夾雜着的濃重迷信色彩早已不再為當代人所接受。端午這個節日的熱度,特别是對生活與文明高度發達、觀念飛快進化的大都市人來說自然便大幅降低了。相反,近幾年那些被憑空造出的節日因精确把握住了當代人的心理需求反而大受追捧。

...


雖然很多人對傳統節日地位的一落千丈感到憂心,但我認為這種擔憂并無必要。其實各種節日創立之初,本就是為滿足大衆的精神需求、完善社會的人文氛圍而設立的,因無法實現以上目的所導緻的傳統節日自然就被時代的進化甩在了身後,并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當然,有像端午節這樣失寵的,就有原本被人們忽略,而現在又重新受到大衆恩寵的,比如說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

近幾年每到兒童節都會出現一副奇觀:一幫老大不小的青年在朋友圈裡嚷着要兒童節禮物,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新推出的兒童套餐玩具被很多年輕小情侶搶購一空。但成年人和小朋友搶節日的行為卻遭到許多來自外界的批評。有人說這就是典型的巨嬰思維,永遠不願長大,都多大了還把自己當孩子。甚至當記者采訪一群小學生,問他們“你們覺得大人可以過兒童節嗎?”的時候,有些孩子在鏡頭前直言不諱地說:不可以,大人過兒童節也太幼稚了吧。

...

這句幼稚讓廣大成年人内心十分辛酸。現在做個大人真得好累,難道大人偶爾幼稚一次也不被允許嗎?

我想那些喜歡過兒童節的成年人,并不是在逃避現實,也不應被簡單貼上“巨嬰”的難堪标簽。正如《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馬蒂爾德問殺手:“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殺手回答:“總是如此。”

...

...

其實無需所謂的善意提醒,大家也都清楚知道這個世界的魑魅魍魉。即便是童年時期,很多人的記憶也停留在各種補課機構和成堆試卷裡,毫無快樂可言。隻是他們仍舊渴望保持對這個世界的熱情與好奇心。生活本就夠累了,對待生活過于嚴肅隻會讓自己更累。

縱觀嚷着要過兒童節的成年人中,年齡大多集中在二三十歲左右。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剛踏入成年人的門坎沒兩年,雖然他們年齡已到,但由于很多人還沒邁出校園,未曾接受社會的捶打,因而仍舊懷有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渴望探尋生活的多樣性。

現在的很多所謂的社會人,他們自認為對人性看得透徹、對這個世界看得分明,他們拒絕一切形而上的東西,熱烈地擁抱物質與資本。但過于現實、從不嘗試新事物反而會困死在自己所相信的教條經驗裡,而将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扼殺在一個狹小的角落。就如有的年輕人三十多歲仍舊喜歡看動畫片,cosplay動漫裡的虛拟角色,這些行為隻能表明他仍舊信奉動畫片裡的那套價值觀念,不能就此認定他的心理不成熟,這也間接印證了世界的多元性。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會尊重他人,不擅自貼标簽,不随意評判他人的生活方式。

對于那些已經邁入三十歲的青年,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早已進入工作崗位多年,成為了社會上的中流砥柱。他們對兒童節的喜愛,其實是對自己的孩童時期懷有深沉的追念,這從很多成年人會在兒童節當天吃小時候的零食、買以前的玩具就可以看出來。

...

其次,也是一種對家人、伴侶的情感試探:我在你心裡還重要嗎?你還願意把我當孩子一樣關心嗎?成年人的心酸也正在于此,他們是家裡的頂梁柱,公司單位裡的主力軍。但社會和家人的關注點卻往往放在老人孩子身上,以至忽略了這些成年人的情感需求。

而對于同時間出現的兒童節受衆範圍增加其實也不必太過憂慮。曾經兒童節隻是為了給小朋友放半天假,而現在它還能讓疲憊的成年人找回内心失落已久的童真,讓節日本身的文化意蘊得以拓寬,内涵更豐富,豈不是更好嗎?

汪國真說:“生活是很好玩的。”但生活的好玩和精彩并不會平白無故出現在我們眼面前,而是需要我們自己試着去創造。造節、成年人嚷着要過兒童節等一系列行為,無非是對生活未知領域的大膽探索。而在消息傳播迅捷的網絡社會裡,這些行為雖然看似标新立異,令部分保守人士感到難以接受,但也無疑給普通的芸芸大衆提供了一種更多元、更精彩的生活方式。

...